穿行于秦嶺山區的210國道
通訊員 譚海波 何源
一場場深刻透徹的黨史宣講,一次次難忘的勞動實踐,一段段烈士紀念碑下的誓言,一樁樁解民憂暖民心的民生實事……2021年的初春到歲末,寧陜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接受了一次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煉、精神洗禮。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寧陜縣緊緊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和“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目標要求,在深學細悟中賡續精神血脈,在知行合一上踐行初心使命,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把黨史學習教育的思想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轉化為推動寧陜縣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的不竭力量。
學深悟透,將課堂搬到基層一線
“通過田園黨校的活動,讓我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對我以后開展農村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田園黨校,四畝地鎮柴家關村黨支部副書記李莎說。
李莎是一名工作在基層一線的90后,參加工作剛剛半年。近年來,隨著干部隊伍年輕化,像李莎這樣從家門到校門、再從校門到機關的干部越來越多,他們缺乏對農業農村農民的了解,走村串戶時,說的話農民不愛聽,做的工作農民不理解。
2021年中青班在田園黨校開展農業勞作
在黨史學習教育的進程中,寧陜縣把黨性教育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將踐行延安精神與干部教育培訓相結合,建設縣、鎮、村三級“先鋒農場·田園黨校”黨性教育實踐基地,將黨性教育實踐根植于田野中,讓黨員干部在田園體驗勞動艱辛,感受艱苦奮斗的意義。2021年,該縣先后組織黨員干部參加勞動實踐教學300多場次。
黨史學習教育走進田間地頭是要讓黨史學習接地氣,讓黨員干部腳下有泥土,也是讓黨史學習教育入腦入心,真正下沉到基層一線。在黨史學習教育的進程中,寧陜縣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全縣上下黨員干部在學深悟透中深刻領會豐富內涵、感悟思想偉力。
該縣堅持把專題學習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基本要求,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率先垂范,通過集中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專家輔導與實踐學習相結合等方式,先后開展專題學習20次,研討20次;中心組各成員結合包聯鎮和分管工作,深入鎮村、部門、企業、學校,就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基層干部、群眾面對面交流,采取不同方式進行廣泛宣講100余場次;26名黨員縣級領導以普通黨員身份在所屬黨支部專題組織生活會上,帶頭談心談話、帶頭盤點檢視、帶頭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效應。
講義寫在大地上、黨校根植田野中,圖為寧陜縣寨溝村田園黨校。
全縣各基層黨支部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活動,采取黨員個人自學、支部書記領學、組織活動引學、連心上門送學等形式,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確保了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深入開展“結對聯建·送學送教”活動,縣直部門機關支部與村支部聯合舉辦主題黨日活動326次,互動交流學習570次;全縣222個黨支部均按時召開了專題組織生活會、5000多名黨員在批評與自我批評中,進一步凝聚了共識,堅定了發展信心。
除了“田園黨校”,寧陜縣還創新開辦了“秦嶺大講堂”,整合全縣教育培訓資源,邀請省市專家學者、領導干部上講臺,開展黨史和地方黨史專題輔導13場次,參與干部群眾1000余人次;創新打造了鄉村“振興夜校”,充分利用基層平臺陣地,科學合理整合教材,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知黨史、感黨恩、跟黨走。
傳承信念,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
“為慶祝建黨100周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寧陜縣融媒體中心從今日起推出十集系列專欄《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紅色印記》……”2021年3月19日,由寧陜縣融媒體中心出品的紀錄片《紅色印記·黨在寧陜的足跡》開播,紀錄片聚焦寧陜百年黨史中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生動講述寧陜兒女的奮斗實踐。
據介紹,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寧陜縣精心組織“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等大型全媒體采訪活動,充分挖掘身邊的紅色資源,深度挖掘江口烈士陵園、紅25軍司令部舊址等19處革命遺址舊址背后的歷史故事,通過重新整理以新媒體形式在網絡平臺傳播。
在《紅色印記》的播出期間,縣中心廣場的LED顯示屏常常引來群眾駐足,紀錄片的鏈接在朋友圈刷屏,更多人尤其是年輕群體在這些歷史故事中感受到革命先輩的錚錚鐵骨,體悟到寧陜這片土地的英雄情懷。
為營造濃厚的黨史學習教育氛圍,寧陜縣以“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為主題,開展《讀黨史·跟黨走》誦讀活動,展播黨史影片,在愛寧陜客戶端、寧陜融媒等微信公眾號中開設微黨課、微朗讀、微故事和微分享“四微”專欄180期,開設黨史學習園地200處,制作公益廣告600余個。
江口烈士陵園
“通過瞻仰江口烈士陵園,聆聽烈士英雄事跡,我深受感動,作為一名黨員要繼續發揚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用先烈的光榮事跡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錘煉黨性和能力。”寧陜縣2021年中青班學員任愛君說。
2021年12月17日早晨,寧陜縣2021年中青班學員瞻仰了江口烈士陵園,聆聽革命先烈英勇感人事跡,并重溫了入黨誓詞。據悉,該縣把黨史學習教育列入中青年后備干部學習培訓重要內容,使年輕干部在學習中深刻認識黨的百年奮斗歷史,進一步汲取奮進力量。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寧陜縣以開展系列主題實踐活動為抓手,豐富活動形式、突出重點群體,不斷提升政治引領實效。抓好縣級領導干部引領示范作用,推動各級領導干部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帶頭學、帶頭講、帶頭承諾、帶頭力行,切實發揮領學促學作用。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中小學思政課堂,精心組織“童心向黨”系列主題活動。全縣26所中小學校,開展各項活動200余場次,5000余名中小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接受紅色洗禮。
據悉,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縣各級黨組織利用身邊紅色資源開展主題活動100余場次,受教育黨員3000余人次。策劃組織開展了“四賽、四微、四展、四進、四評、四惠”主題活動24場次,深入推進“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充分利用“清明節、勞動節、建黨節、國慶節”等節慶日,積極組織開展“節日里的黨史教育”主題活動5場次。
辦好實事,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
“以前是我們有事兒去找干部,現在是干部過來找我們,看我們有沒有事兒。”寧陜縣城關鎮關一社區群眾張功興高興地介紹現在他和干部們的關系。
寧陜縣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聚合以民意、問題為導向的思維路徑,在全縣創新推行聯系群眾全覆蓋、服務群眾全覆蓋“兩個全覆蓋”工作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該縣按照“網中有格、按格定崗、人在格中、事在網中”的標準,建立鎮村組為單位,覆蓋全體農戶的三級網格體系,根據戶情精確劃分“放心戶、關心戶、連心戶”三個類別,按照“縣級領導聯鎮、縣直部門聯村、黨員干部聯戶”的原則形成了干群結對幫扶機制,通過黨員進網格,工作到一線,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實現了聯系群眾“無死角”、服務群眾“零距離”目標。據悉,全縣2585名黨員下沉網格聯系22203戶群眾,累計走訪群眾6.5萬人次,為群眾答疑解惑、排憂解難1200余次,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去年9月3日,由于持續降雨導致廣貨街社區居民張先友房屋后山體塌方,社區干部及時調集鏟車為其清除塌方,并將其轉移到安全點妥善安置。
“山體滑坡,三間房大部分都被壓住了,社區干部及時通知我們轉移,又是搶險,又是清理塌方,社區還給了我們米、面、油,樣樣都齊全。”張先友感激地說。
據悉,在去年秋天連續幾輪強降雨過程中,廣貨街社區黨員干部們主動走訪聯系群眾211戶591人,收集并解決群眾實際困難40余件。
在2021年秋天的連續降雨中,寧陜縣發揮“兩個全覆蓋”群眾工作法的作用,上門解決問題,排除險情。
同樣在近日西安發生本土疫情以來,寧陜縣充分運用“兩個全覆蓋”工作法,利用上門走訪、電話、微信等方式,迅速排查了疫情隱患。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寧陜縣著眼群眾需求、聚焦急難愁盼,建立健全為民服務長效機制,讓“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不止停留在紙面,更多的是蘊含在黨員干部的日常工作中,讓盡力辦好民生實事、主動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的行為方式成為現在以及今后的常態。
該縣聚焦著力點,公開承諾明確主體責任,圍繞社會民生需求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立辦實事項目清單,通過電視網站、黨務政務宣傳欄、回音壁公開承諾內容和辦結時限,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全縣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圍繞“十大行動”惠民生認真踐諾,切實把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累計為群眾辦結事項3520余件次,縣委領辦12項重點項目,28名縣級領導包抓“硬骨頭”事項均已辦結,建立為民辦實事長效制度3項。
圍繞群眾關切“急難愁盼”問題,該縣確定社會效益突出的民生事項,由縣人代會票決通過實施,實現了政府“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對票決確定的民生實事及重點任務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匯報”,定期通報進度,及時解決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確保民生實事落地生根,構建形成了事前充分征求群眾意見、事中接受人大監督、事后代表測評反饋的長效機制。累計征求群眾意見500余條,論證擬確定實施民生事項32件,通過人代會票決最終確定民生實事12件。
強根鑄魂,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2021年10月25日,秦嶺國家公園創建獲得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正式批復,同意陜西創建秦嶺國家公園。寧陜縣8鎮21村1887.36平方公里位于秦嶺國家公園創建規劃范圍內,是全市唯一的“秦嶺國家公園縣”。
這對寧陜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契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寧陜縣持續深化“學史悟思想強根鑄魂、奮進新時代追趕超越”活動,堅持干中學、學中干,努力把學習成效轉化為強大工作動力,同心開創寧陜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據悉,寧陜縣立足生態功能區定位和國家秦嶺公園區劃,科學劃定“三區三線”,著力構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空間布局。嚴格落實河長責任體系,不斷深化“三長治林、網格管林、科技護林”經驗做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轉變。大力實施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積極完成23座礦山生態修復,森林封育20萬畝,重點生態水源地修復1萬畝,力爭2024年建成國家森林縣城,在全省率先實現山清水秀治理目標,綠水青山指數持續領跑全省。
該縣將康養旅游作為核心,構建“一山一城一廊六圈”森林康養大格局,建設實施生態康養小鎮、冰晶頂、悅心谷等23個重點旅游項目,培育“秦嶺人家·子午驛站”、漁灣逸谷鄉村田園等一批文旅精品。圍繞延長康養旅游產業鏈條,突出綠色食品、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型材料、文創產品制造“五大綠色工業”提質增效,鮮食玉米、夢陽藥業、艾班卓魔芋深加工等項目投產,秦嶺山泉、可利雅、恒寧特、歐西克等一批高新企業達產達效,累計培育“五上”企業47家、科技企業1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家,有力支撐了經濟增長。
該縣始終堅持“四個不摘”原則,抓實“567”防返貧防致貧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十百千”產業振興工程,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5個,培育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4家。圍繞“八清一改”有序推進鄉村振興“一鎮十村”示范建設,擦亮鄉村“生態底色”。
新的一年,萬象更新,綠都寧陜正在書寫新的答卷。歷史屬于奮斗者,寧陜縣的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必將會把黨史學習教育中激發出來的干事創業精氣神,轉化為砥礪奮進的無窮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勇毅前行。
(本版圖片由寧陜縣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