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何源 李兵 姜方平
生態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1年10月25日,秦嶺國家公園創建獲得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正式批復,同意陜西創建秦嶺國家公園。據悉,規劃范圍覆蓋了寧陜縣國土面積的40.3%。
位于秦嶺南麓的寧陜縣,總面積3678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92.8%,是“南水北調”和“引漢濟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國家重點林業縣和生態示范區。近年來,該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以生態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奮力建設富強美麗幸福和諧寧陜。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護林
“國家這個生態政策確實沒話說,山也綠了,水也清了,水土不流失了,河道也沒有堆積的爛木頭,下大雨也沒漲什么大水了,心里也不再害怕了。”四畝地鎮太山壩村的生態護林員張明才感嘆。
現年54歲的張明才清楚地記得1998年以前,四畝地鎮的山一片一片都是禿的。“那時候的經濟來源就是用木頭養菌菇、木耳,或者‘改板子’、做壽方拿出去賣,幾乎所有人都是‘冷慫’的伐木。”張明才回憶,雖然砍了許多樹,但是收入也只夠勉強糊口。
現在的張明才已經擔任生態護林員快五年了,2016年家里憑著發展豬苓、天麻和棗皮等生態產業也脫了貧,在發展產業的同時穩定務工,家庭條件越來越好。昔日伐木、今日護林的歲月演變也成為他以及許多寧陜群眾對于數十年生態建設發展的共同記憶。
與其他山區縣一樣,寧陜也曾走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發展道路。1978年到1998年,該縣曾有108家林場,從事木材加工等相關行業近3萬人,“向上要票子,上山動刀子”,國家補貼和采伐變現是該縣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一階段被稱為“木頭經濟”的時代。
1998年,國家做出天然林禁伐、限伐的決定,“木頭經濟”被迫轉型。寧陜人的目光從山上的木頭轉向石頭:寧陜的山里藏著鐵礦、鉬礦、銅礦、金礦和大理石礦等資源。瘋狂挖礦的“石頭經濟”時代開啟了。“石頭經濟”高峰時,寧陜有130多家石材廠,其中不少是原來的木材廠商轉型而來的。寧陜縣自然資源局局長楊繼軍說,“木頭經濟”是給山剃頭,“石頭經濟”就是傷筋動骨,造成的破壞程度更深,也更難以逆轉,還加劇了地質災害隱患。2002年和2003年的特大洪災,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但是,“木頭經濟”和“石頭經濟”消耗了這么多資源,卻都沒有讓寧陜摘掉國家貧困縣的帽子,隨著2007年《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出臺,原本“坐吃山空”的路子走不通了,寧陜又再次站到了經濟轉型的交叉路口。
對生態資源掠奪式的開發帶來的只有惡果,綠水青山才是寧陜最寶貴的生存資源成為寧陜縣委、縣政府的發展共識,該縣也確立了“生態立縣、旅游富民、文化興縣”的發展戰略。
寧陜縣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首要任務,堅持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大力開展天保、長防等系列工程,推進綠化植樹造林和天然林退耕工程,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了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還林,森林覆蓋率由2002年的84.8%提高到現在的92.8%。系統謀劃生態保護體系建設,加大了水源地、重要生態功能區、城鎮周邊、道路沿線、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的封禁、綠化,制定了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建成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省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濕地公園1個,初步形成相對完整的自然地保護系統。
2008年以來,該縣深入實施生態搬遷,累計搬遷6500余戶(超過全縣農戶總量三分之一),50%以上的寧陜人徹底告別了以木材作為主要能源的生活方式,真正實現了“人退綠進”,促進了生產、生活空間的收縮和生態空間的擴張。
從2007年開始,寧陜縣主要以山林產業和三產服務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徹底轉變了開山取石、砍樹取材的資源利用模式,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對生態環境的最大限度保護,拉開了“生態經濟”的時代。
從養山吃山到生態脫貧
進入新階段,讓廣大群眾依靠林業產業脫貧致富,是該縣“生態經濟”發展初期的探索。
2007年,寧陜被確定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該縣迅速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任務,歷時一年多,將306.2萬畝集體林地落實到戶,頒發了1.73萬本林權證,林權發證率達99%。為充分激活資源,該縣又啟動林權質押貸款、林地流轉等配套改革。
2015年,寧陜又被確定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該縣抓住機遇探索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直通車”機制,對全縣所有農戶的林權、公益林預收益權、林地經營權流轉證權益統一評估、一次授信,全縣累計林權抵押面積達5.5萬畝,累計流轉林地1740宗73.11萬畝。近三年累計享受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的貧困戶達9623戶,實現戶年均增收1045元。
十三五時期,一個個農林產業園區成為“生態經濟”的新主角。
“我們村目前產業主要有林下養殖以及中藥材天麻、豬苓等。長期的,有獼猴桃產業園區,目前發展已達530畝,今年獼猴桃預計產值30萬元左右。”梅子鎮南昌村支部書記陳登兵介紹著村上產業發展情況。
南昌村規模化的產業園區是自2018年開始建設的,在村黨支部引領下,該村建立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農業生態鏈,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這也是寧陜縣在脫貧攻堅時期不斷探索發展生態產業推進綠色脫貧的縮影。
該縣把生態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發展途徑,積極打造干果、森林旅游、林下藥材、特種養殖、花卉苗木五大林業產業基地,推動生態林業、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發展,按照“企業+園區+合作社+農戶”等方式,精心培育了6個市級龍頭企業、28個代農業園區、219個合作社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依托“三變”改革模式把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使他們通過入社生產、入股分紅、土地流轉、訂單生產、聘用打工等實現穩定增收。
同時,寧陜從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擇優吸納有勞動能力的812名貧困群眾擔任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工資7000元。覆蓋全縣40個貧困村和28個非貧困村,有護林員的家庭人均增收2300元。覆蓋了全縣50%的貧困戶,取得了“一人護山水、全家能脫貧”的良好成效。
2020年4月,寧陜如期脫貧摘帽。據寧陜縣林業局介紹,脫貧攻堅戰的五年時間,寧陜縣累計有15227戶(次)貧困戶直接享受生態脫貧政策,全縣有4088戶貧困戶依靠生態脫貧措施直接擺脫貧困,60%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主要通過生態扶貧措施實現脫貧,大力促進了鄉村振興工作開展。
在后脫貧攻堅時代,寧陜縣繼續發展現代農業和綠色工業,堅持板塊化發展、全產業鏈發展、產業化經營,壯大果、菌、藥、畜產業,帶動農業多業并舉、融合發展,突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堅持集聚集約發展,依托寧陜恒口飛地園區和縣域工業園區,大力發展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包裝飲用水、線束產業,培育壯大綠色工業。
從養山富民到生態宜人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漁灣村的風景實在太美了。我喜歡這里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讓我感覺很放松。”2021年11月12日午后,在寧陜縣漁灣村,英國人托尼悠閑地倚靠著“家”門享受冬日的暖陽。據悉,托尼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都居住在漁灣村,他在村上的“家”是通過流轉村上一戶閑置農房改造而成的。
漁灣村距離寧陜縣城11公里,是城關鎮打造的一個集生態農業、旅游休閑、運動養生、鄉村民宿等特色產業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綜合園區。該村以“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為引子,依托整座村落得天獨厚的八卦太極地貌,打造了長安河風光、朱鹮保育稻田、山地竹林、荷塘濕地、漁灣逸谷生態社區中心、陜南鄉村田園等自然人文景致。旅游旺季時,成百上千名的游客會慕名而來體驗田園風光和生活。
“我們積極探索‘綠水青山為形、農耕文化為魂、美麗田園為韻、生態農業為基’的文旅發展之路,構建成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休閑農業為核心、民宿酒店為抓手、康養度假為亮點、科普教育為助力的生態循環特色產業體系,奏響寧陜特色鄉村振興進行曲,唱響鄉村振興新未來。”陜西省寧陜縣漁灣村駐村工作隊負責人王歡說。
漁灣村是寧陜縣“生態經濟”發展的最新實踐。該縣統籌抓好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生態保護等重點任務,以創新驅動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加快構建以全域旅游為引領的循環產業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實現高質量發展。
該縣堅持全域旅游引領,大力實施“六大工程”,培育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大力發展冰雪運動、山地戶外運動、健身養生等體育旅游,完善旅游產品體系。重點打造“秦嶺人家”和“子午驛站”鄉村旅游品牌,形成“暢游綠都寧陜、重游子午棧道”精品旅游線路,提升“秦嶺之心、綠都寧陜”的美譽度和影響力。突出“一主一副五鎮十個社區”布局,統籌規劃、一體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產城融合發展;按4A級景區標準建設旅游縣城,改造老街片區、提升三星片區、建設城北新區、南擴工業園區;推進重點集鎮和社區建設,完善設施、配套產業,增強集鎮綜合承載。
2020年3月,寧陜縣成為陜西省首個入選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的縣城。未來的幾年,寧陜縣的生態旅游將以發展生態康養文化為重心,打造集森林避暑、森林運動、森林科普、森林教育等于一體的復合型生態產業綜合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平時在上下班途中,經常可以看到河道里有朱鹮,我覺得這個畫面非常和諧,這樣的生活如詩如畫。”寧陜縣城居民徐歡說。
目前,寧陜森林覆蓋率已達到92.8%,是“全國森林第一縣”,以大熊貓、金絲猴、朱鹮、林麝、金錢豹、羚牛為代表的國寶級動物數量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朱鹮從2008年放飛時的26只到目前野外可觀測達到300余只。縱然是在縣城的河畔,都隨處可見朱鹮在河里悠閑地嬉戲、覓食的身影。
秦嶺自然生態是寧陜最大的資源優勢、最大的發展潛力、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最具競爭力的戰略資源。寧陜縣繼續實施“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產業富民”戰略,協調推進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寧陜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園地共建”的基本原則,樹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切實擔負起秦嶺生態衛士的神圣使命,讓秦嶺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景更美。
該縣將把秦嶺國家公園建設作為轉型發展重大契機,主動融入秦嶺國家公園建設,以建設“生態經濟先行區、秦嶺國家公園門戶區、生態價值轉化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引領區”為目標,積極探索共建共享發展路徑和模式。立足生態功能區定位和國家秦嶺公園區劃,優化生態空間布局,嚴守生態安全底線,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探索構建圈層保護發展模式,分區承載核心保護、研學科考、康養旅游、傳統利用等功能,布局發展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生活服務等配套產業,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兼顧國家公園、政府、在地居民三個主體,推動建立國家公園與在地居民保護與發展共建共享機制,同步落實生態保護與發展責任。
“我們將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定不移地走人與青山不相負的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路。”寧陜縣委書記鄭紅丹說。
在全新的“生態經濟”時代,寧陜縣將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產品價值轉換,讓生態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生態紅利,讓城鄉因生態而美、產業因生態而興、群眾因生態而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