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任婉君
G345國道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產業項目落地開花、本土能人輪番上陣……今年以來,寧陜縣太山廟鎮聚焦人才核心資源,落實精準舉措,堅持“三力”齊發,釋放人才潛力,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突出鄉村頭雁引領力,以支部“強心”
上門查看農戶家的用水情況、給村民送助聽器、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產業獎補政策……近日,油房村黨支部書記張愛林顯得很忙碌。
自村“兩委”換屆以來,太山廟鎮5名村黨支部書記既當頭雁又當網格長,堅持不懈抓支部建設,謀劃推動黨建融合發展之路,結合“321”基層治理模式及“兩個全覆蓋”工作法,落實周訪、月訪、遍訪農戶機制,主動解決群眾困難事、揪心事,精準對接農戶需求,變臺賬上的待辦事項為已辦事項。
田間地頭、村居院落、集鎮街道,到處都能看到鎮村干部、黨員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入戶走訪的身影,他們向群眾廣泛宣傳疫情防控、穩糧擴豆政策,詳細講解政策標準、耐心釋疑解惑,把政策送到群眾家門口。充分利用基層遠程教育站點學用平臺,組織農戶觀看遠教專題片7場次,實現農業實用技術零距離、在線學。
目前,太山廟鎮已建立29名“兩委強雁”、10名“后備雛雁”、8名“四類歸雁”、5名“熱心離雁”信息庫,村“兩委”班子煥發新氣象。
突出致富能手帶動力,讓土地“生金”
一排排整齊的羊肚菌,如同一朵朵撐開的小傘,“鑲嵌”在大棚下的泥土里……如今,太山村德寶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袁德寶的致富夢正在這里開出花。用他的話來講就是,“人不哄地,地就不哄人。”
這個土生土長的山里娃,沒有學過專業的農業知識,全靠自己摸索,從種植門外漢成了“土專家”,對于羊肚菌的生長適宜溫度、土質種類、土壤水含量、生長周期、種植技巧,他都十分了解。
近年來,太山廟鎮結合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把綠色產業鑲嵌在致富鏈上,把精準服務觸角延伸到百姓家中。要求鎮村干部勤學產業獎補政策,做到記得住、講得清、用得好,確保科級領導聯村熟悉村情、黨員干部聯戶熟悉戶情,讓群眾真正享受到實實在在的政策紅利。為解決農戶種植技術難題,擴大規模、增產增效、做強品牌,鎮內集中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次,組織到縣內梅子鎮生鳳村、縣外鎮安縣安坪村考察學習2次。
突出鄉賢能人感染力,用文明“潤心”
走進太山村集鎮安置社區,干凈整潔的文化廣場上,到處是正在休閑娛樂的人群,跳舞、健身、散步,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畫卷在眼前鋪展開。
為凝聚各方力量,密切聯系群眾,太山廟鎮積極探索“鄉賢+”工作機制,以鄉賢匯聚民意、傾聽民聲、解決民憂,引導鄉賢這一“新生力量”主動融入信訪矛盾調處、政策宣傳講解、新民風建設、社區志愿服務等工作中來,充分發揮鄉賢連接政府與群眾的“紐帶”作用。該鎮在各村成立了鄉賢理事會,一批離崗不離心的退休老干部、繼續發揮余熱的老黨員、為村民出謀劃策的群眾代表、勤勞致富的本土能人紛紛被吸納進來,在村級發展和服務群眾上花精力、用心思。
“以前村民隨意丟棄垃圾,亂搭亂建養殖圈舍,家門口物品擺放凌亂,現在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觀。”太山村黨支部書記杜富琴說,這些鄉賢積極投身村莊靚化、美化行動,他們在修身養德上做示范、在幫助群眾上用情、在化解糾紛上用心。如今的太山廟鎮,正被“誠、孝、儉、勤、和”的新民風潤澤,人居環境“有里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