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喬佳妮 見習記者 鄔正鵬
“十三五”以來,平利縣把高質量脫貧放在首位,下足實、深、心、精、優五字“繡花”功夫,以苦干實干精準干的實踐,以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的行動,扎實走好每一步,使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4次位列全省之首,社區工廠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平利縣也多次成為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優秀縣。脫貧攻堅工作的強力推進,正在讓平利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快速提升。
“實”字當頭干到底
平利縣城關鎮二道河社區居民吳豐英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吳豐英的另一重身份是社區內宏堯制衣有限公司的員工。沒搬遷之前,他還有些忐忑。如今搬到新社區,吳豐英白天在工廠上班,下班了還可以在社區廣場休閑,一個月掙2300元,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吳豐英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正是得益于平利縣脫貧攻堅工作的實施。
“我們在搬遷之初,都會做好前期工作,并和群眾簽訂搬遷安置、就業創業、舊宅基地騰退三項協議,讓他們明確知道自己搬到哪里,收入從哪兒來,未來的生活是啥樣子,以打消搬遷的顧慮。”9月14日,平利縣移民辦主任范小東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平利縣11個鎮30個安置社區建成了社區工廠83家,安置就業6000余人。平利縣的社區工廠也成為不少兄弟省份前來學習的先進典型。
平利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正是全縣堅守“唯有實干才會贏得勝利”理念的一個縮影。從實際出發,從實處著手,平利縣把實的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努力做到脫貧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
為了夯實責任,平利縣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縣上下把所有的工作重點重心、主要時間精力、注意力和執行力向脫貧攻堅聚焦,所有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所有可支配的資金、項目等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
縣級領導帶頭沖在一線,全面深入解剖情況復雜的深度貧困村,細化深度解剖重點貧困戶,掌握一手資料,摸準一線情況,找出貧困癥結,尋求破解之策。
與此同時,全縣不斷夯實縣級領導包抓責任、鎮主體責任、包幫部門幫扶責任、經營主體幫帶責任、四支力量駐村主抓責任,所有貧困村由一名縣級領導、一名書記鎮長、一個幫扶部門、一個駐村工作隊、一名農技專干幫扶,所有的幫扶部門班子成員輪流到村開展幫扶工作,215家經營主體定期到村到戶補短板、促增收,形成人人有責、人人擔責、人人盡責的攻堅態勢。
平利縣還將脫貧攻堅作為干部轉變作風、服務群眾的主戰場,作為培養鍛煉扶貧干部的“大熔爐”。該縣將脫貧攻堅在年度目標責任中的考核權重增加到鎮60%、部門50%,對縣級領導實行量化考核,對各鎮各部門負責人實行積分管理,確保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每年提拔重用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占比50%以上,充分激發干部主動扶貧的內生動力,讓他們以實干樹形象、用作風換實績。
“精”字為要抓脫貧
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更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徹底拔掉“窮根”。
基于這樣的認識,平利縣堅持從基礎工作開始就往深做、往精做,做到針針扎到“窮穴”里,招招治到“窮根”上。
如今在平利,無論是地處偏遠的正陽鎮,還是交通便利的城關、長安、老縣等鎮,村村都張貼有“紅黃綠”公示圖。
平利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主任羅顯平介紹,“紅黃綠”公示圖是依據貧困戶的脫貧情況以及貧困戶對幫扶工作的滿意度一一對應標注的。紅色代表幫扶措施未落實,貧困戶滿意度不高;黃色代表幫扶措施正在落實,貧困戶基本滿意;綠色代表幫扶措施已完成,貧困戶滿意度高。“紅黃綠”工作機制,不僅能一眼看清貧困群眾的滿意度,還能連續體現一個村一個鎮的脫貧過程,更重要的是能及時精準發現問題、精準夯實整改責任、精準驗證脫貧效果。
“紅黃綠”正是平利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脫貧攻堅,抓好每一項工作,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的具體體現。
在推進脫貧攻堅中,平利縣還通過每月舉辦一期平利大講堂、脫貧攻堅培訓班、扶貧業務知識測試等方式,讓扶貧干部熟知各類扶貧政策,精通業務,不斷提升幫扶能力和幫扶質量,做脫貧一線的行家里手。
平利縣還要求廣大幫扶干部堅持問題短板一個一個排查整改到位、戶檔資料一戶一戶校準到位、幫扶措施一項一項落實到位、扶貧資金一筆一筆審核到位、扶貧政策一條一條兌現到位,努力做到貧困戶退出零差錯、貧困戶主要信息零差錯、扶貧資金使用零差錯、扶貧政策落實零差錯、檔卡資料零差錯,把精益求精貫穿于工作始終,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檢驗。
“優”字為重做產業
面對貧困程度較深的現實狀況,要讓貧困群眾搭上“脫貧快車”,平利縣深刻認識到發展產業是核心,特別是發展有特色、能長久的優勢產業。
金沙河村距長安集鎮19公里,2014年以前屬典型的“兩差三無”(立地條件差、基礎設施差,無主導產業、無能人大戶、無發展動力)村。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73%,屬深度貧困村。
如今,實施脫貧攻堅后,村上有了巨大變化:基礎設施改善了,大伙的住房安全了,村上的產業也發展得如火如荼。村上建起了高效茶園600畝,預計明年春季有200畝高效茶園可以投產;跟進發展了山林經濟園1000畝,中藥材、百合、魔芋等1000畝,基本達到“人均三畝園”目標,切實保證了農戶后續穩定增收。
金沙河村的變化并非孤例。平利縣在推進脫貧攻堅中,把發展優勢產業作為貧困村脫貧摘帽的突破口,優先發展茶飲產業,整合項目資金,支持企業發展茶飲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目前全縣建成茶葉基地20萬畝、絞股藍基地5萬畝,發展壯大茶葉大戶215家,帶動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106元。
鄉村旅游突破發展。平利縣成功打造天書峽4A景區、長安茶鎮3A景區,建成正陽萬頃高山草甸、龍頭村、桃花溪等一批核心旅游景區。美麗鄉村游帶動農戶發展農家樂、鄉村客棧220多家。從事農家樂等相關行業的群眾平均每戶增收2萬元以上。
農村電商全面發展。全縣開發綠色有機富硒特色農產品270多種,支持發展網店874家、電商企業83家。農產品網上年交易額超過3億元,帶動1375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和家庭手工業,受益貧困人口4122人。
特別是平利縣探索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的“社區工廠就業扶貧”新模式,讓群眾就近就業有奔頭。平利社區工廠就業扶貧模式還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等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并在全國范圍內予以推廣。
當前,平利縣將全面建設生態美、城鄉美、產業美、風尚美、生活美的“五美”平利作為全縣脫貧攻堅的更高目標,力爭通過多項舉措,讓百姓穩定實現“兩不愁、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