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祿 李延羽
秋初,稻花飄香,微風乍起,黃洋河兩岸的稻谷隨風翻涌金波。稻田壟溝邊水流淙淙,田中稻花魚追逐嬉戲,村民在稻田里忙碌,歡聲笑語響徹田間。
2019年開始,平利縣大貴鎮嘉峪寺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在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基礎上,成立寶銀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加之優質的山泉水,流轉土地種植500畝富硒水稻。經一年發展,當年收獲20萬公斤稻谷,贏得廣闊市場。
今年受疫情影響,春耕來得有些晚,稻子在5月底才種下去,為保證水稻收益,增加收入,該村產業能人王銀便萌生了養稻花魚的想法,隨即請來專業人員探查養殖條件,“這里是黃洋河流經之地,水質達國家Ⅱ類標準以上,加上從大山里流淌出的山泉水清澈冰涼,適合稻花魚生長。”農技人員不禁贊嘆。有了專業人士肯定,王銀心里底氣十足,開始組織寶銀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等方式,養殖生態稻花魚,并于6月初陸續投放20萬尾魚苗。預計10月左右,首批稻花魚就可上市。
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稻田里養了魚,魚會吃掉稻田中的害蟲、雜草、掉落的稻花,排出的糞便又能成為水稻生長的肥料。”王銀說,“稻田養魚”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稻魚雙贏”。今年是“稻田養魚”項目第一年,目前還處于試驗階段,預計平均畝產鮮魚400公斤,加上稻谷產出,每戶能增收1000元左右。
近年來,大貴鎮立足村情實際,以“合作社+產業+農戶”模式,用足用活產業獎補、三變改革等扶貧政策,不斷壯大市場主體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持續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當前,隨著合作社再擴大規模,預計在兩三年內嘉峪寺村稻花魚產量最少能翻3倍,農戶收入也將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