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小彬
63歲的貧困戶劉煙桃這輩子都沒想過,自己這個歲數,不僅上起了班,而且就在自己生活的村子里。“家里就我和老伴,我也沒有什么手藝,現在帶著孫子上學,空閑在這里上班,每個月能有1500元上下。”平利縣正陽鎮南溪河村安置區的劉煙桃和筆者交流道。
劉煙桃口中的上班地點,是正陽鎮南溪河村安置區旁的鑫鑫美源玩具社區工廠。和劉煙桃一樣的婦女還有很多。“計件收入,想走就走,工作自由簡單,我現在每月能拿3000元左右嘞!”劉煙桃的“同事”向順芝笑著說。
劉煙桃的老年再就業,離不開創業能人張碧元。
1981年出生的張碧元,家境貧寒,早早就結束學業外出務工,入過工廠、干過物流、賣過房子、開過店鋪,一干就是幾十年,慢慢手上有了積蓄。2018年,張碧元響應鎮黨委政府號召,投資500多萬元在該鎮南溪河村開辦鑫鑫美源毛絨玩具社區工廠,累計帶動務工群眾100余人次,人均月收入達2500元。
“自己富不算富,帶動鄉親奔小康才是富。”這是張碧元一直以來的想法。“我們主要采取了3種模式來使群眾可持續穩定增收。對于務工時間有保證的農戶,簽訂進廠務工帶貧協議,群眾進廠前統一進行崗前培訓;對于沒有充足時間和不方便進廠務工的群眾,可以將原材料拿回家加工,既讓群眾照顧了家庭,又讓他們在家里就有收入;對于年齡偏大、沒有生產加工技術基礎的群眾,采取簽訂勞務協議,讓群眾進廠從事衛生保潔、打包發貨等工作。”張碧元介紹。
家住新社區,工廠拿年薪。41歲的范春梅,正右腳踩著縫紉機底座,雙手拉著傳送皮帶,“野蠻”修理著縫紉機,旁邊放滿了各種零件道具。“以前在外地務工,也是在工廠,干過這活。”范春梅說,算起來這是她來這個社區工廠的第三個年頭。
范春梅告訴筆者,家里現在五口人,隨著父母上了年紀、兩個孩子要上學,而且家里這兩年種了幾十畝茶葉、養殖了4萬余尾的草魚,丈夫一個人顧不過來。“以前在外地雖然掙的比現在多一些,但沒辦法照顧他們;貋砗螅诩议T口工作,既照顧了他們。也能掙些錢養家。”隨著踏實肯干和獨特“手藝”,范春梅成為工廠的管理者,目前拿年薪近10萬元。
搬遷是手段,安居是基礎,致富是根本。經濟有保障,才能支撐搬遷群眾的幸福新生活,如今正陽已建成4個社區工廠,幫助近200人穩定持續就業,實現 “樓上居住、樓下就業,一人進廠、全家脫貧”。不僅如此,針對社區就業“三無”群體,安排道路保潔員、社區治安員等公益性崗位,待人員正式上崗后,按每人每月給予崗位補貼,實現了有勞動力的貧困戶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的目標。
為了更好服務搬遷群眾,該鎮以“黨建+”的模式,使社區掛靠在黨群服務中心,形成“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黨建指導員+X”的新格局。“現在全鎮7個安置社區(點)按照工作實際,掛靠在8個黨群服務中心,派駐8名黨建指導員開展業務指導,每個樓層選派的有樓長,全面推行網格化管理。”該鎮組織委員張成軍說。“服務中心充分利用新媒體,為群眾提供集中學習、咨詢、培訓、服務于一體的‘一站式’服務,鄉鎮衛生院為安置社區群眾上門提供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日常診療衛生保健服務等,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