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金山
今年清明和五一假期,平利縣旅游產業交出亮眼成績單。除蔣家坪鳳凰茶山、桃花溪等熱門景區持續火爆之外,城關鎮龍頭村、芍藥谷、八仙鎮天書峽、正陽鎮大草甸等一大批平利知名旅游景點也深受游客青睞。鄉村旅游呈現出的良好發展態勢,是近年來平利持續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文明新風建設的有力印證。
平利縣老縣鎮萬福山村,脫貧攻堅政策的實施,讓自來水直通村民家門口,當地群眾不但告別了多年來肩挑背馱的取水方式,還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來水。在城關鎮深度貧困村金沙河,便捷的通組路延伸到每一戶農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已徹底成為歷史。讓“連心路”聯結千家萬戶,讓安全水浸潤百姓心田,是平利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平利緊緊圍繞水、電、路、訊、房,堅持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突破性工程來抓,大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通信設施、網絡、美麗鄉村建設,如今的平利,組組通公路、家家住安全房、戶戶吃安全水,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后,推動鄉風文明,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
初夏時節,正陽鎮張家壩,生機盎然,干凈整潔的串戶路,整齊劃一的竹籬笆,別具風格的農家小院,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讓人神清氣爽,處處盡顯文明鄉風的氣息。曾經的張家壩,環境“臟亂差”、群眾思想“庸懶散”,今昔對比,大相徑庭。用該村黨支部書記周亞蘭的話說:“這些改變,不僅得益于政策扶持,還源自于群眾思想的轉變。”
張家壩村按照“一年出見效、兩年大變樣、三年成新風”的新民風建設總體要求,以“道德評議”、“民風積分超市”為載體,研究制定了《新民風移風易俗條例》、《村規民約》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探索出了“鄉風文明管理牌”管理機制。小小的“鄉風文明管理牌”,包含著既有戶主信息、黨員屬性,還有村里總結的88條特色家規家訓的體現;既有“誠、孝、勤、儉、和”五字新風,也有對某一戶是否符合“平安家庭、誠實守信、勤儉持家、文明家庭、衛生清潔、脫貧光榮”六大類標準的評議結果。張家壩村的探索實踐,走出了一條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路子。
一池春水化活力,處處風景皆美景。當前,平利正以“內外齊修”的方式,不斷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路,一個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在平利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