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余華明 陳力
“鄉賢聲價重南金。”鄉賢是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是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更是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近年來,平利縣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主題,全面整合鄉賢資源優勢,有效激發鄉賢整體活力,為建設“五美”平利提供廣泛強大持久的人才力量支持。
搭建好平臺,鄉賢有歸屬
平利縣通過村級組建鄉賢議事廳(室),鎮級成立鄉賢聯誼會,逐步構建黨委領導、統戰牽頭、多方聯動、社會參與的鄉賢統戰工作格局,并不斷豐富聯絡聯誼活動載體,充分發揮鄉賢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優良文明鄉風、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盤活鄉賢資源,做到數量清、底子明。各鎮根據鄉賢的界定范圍和具體推薦標準,通過調查、走訪等形式進行全方位摸底排查,了解掌握當地鄉賢基本情況和主要事跡,摸清本區域內鄉賢的數量分布和構成等基礎信息,分門別類建立“鄉賢信息庫”,落實專人負責動態更新,確保鄉賢資源信息及時、準確、完備。
鄉賢作用發揮明顯,靠的是平臺支撐。平利縣搭建聯絡聯誼平臺,通過組建鄉賢微信群、向鄉賢推送本地官方微信公眾號、在傳統節日期間發送節日問候信息等方式,讓鄉賢了解家鄉發展變化,感受鄉情鄉誼,建立鄉賢代表人士結對聯系制度,加強鎮村兩級領導干部與鄉賢代表的聯誼交友,增強鄉賢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搭建議政參事平臺,以新民風道德評議、四議兩公開為抓手,組織鄉賢有序參與村級事務管理,搭建鄉賢參與共建共治的平臺,為探索建立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的鄉村社會治理體系貢獻智慧力量。搭建同心活動平臺,利用春節鄉賢返鄉時機,或結合本地特色節會活動,組織召開主題鮮明的鄉賢聯誼大會,以在外鄉賢家鄉行、發展思路懇談會、招商引智對接會等活動,進一步增進感情交流,加強內引外聯,最大限度地激發和凝聚鄉賢對家鄉發展的支持和反哺熱情。
產業再添翼,發展強助力
眼看著缺少主打產業,村民還是以出門務工為主,順帶沾著馬路沿線交通便利的條件,搞一些小錢。在平利縣城關鎮長沙鋪村土生土長的李仁周犯了愁。2017年,他經過廣泛考察,決定成立平利縣曙光生態種養殖公司,流轉土地,在芍藥谷種芍藥。鎮上也很支持,李仁周一有難題就會想方設法為他解決。在芍藥谷里種芍藥,再套種牡丹,正是結合了脫貧攻堅產業布局、景區發展和地方歷史民俗恢復的三要素,綜合中藥材市場發展趨勢,達到鄉村旅游增靚、助力脫貧增收、歷史名望重現的初衷。從2018年開始,該公司陸續流轉了該村的2066畝土地種上了芍藥。李仁周說:“近幾年,我們積極組織低收入家庭和弱勞動力到園區務工,勞務收入加上流轉土地收入,全村當年實現勞務收入70余萬元。還帶動了周邊好幾個鎮村的村民增收。農業又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產業,未來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后,對人力的需求也會更大,村民依托芍藥谷景區,就有了長期務工就業的地方,對他們的生產生活都益處良多。”
當好經濟發展“助推者”,該縣以“鄉賢助力引資引智”為重點,積極引導廣大鄉賢以各種形式宣傳、推介家鄉,動員鄉賢利用自身優勢和特長參與家鄉經濟建設,在全面推動項目回歸、資金回流、技術回援、人才回鄉中積極牽線搭橋或自身回歸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當好鄉村建設“智囊團”,以“鄉賢助力社會發展”為重點,有序組織鄉賢參與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民生事業重點工作和群眾關心關切的熱點難點問題等的決策咨詢、民情反饋、協商討論和民主監督,為家鄉經濟社會發展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推動鄉村治理和發展現代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清新空氣就是人氣財氣。西河鎮地處平利縣境內第一大河流壩河的中游,神奇瑰麗的女媧山令人神往。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著力打造西河田園綜合體,住民宿、吃農味、體農趣。位于該鎮段家河村的女媧康養民宿,就是當地外出成功人士吳宏積極響應號召回鄉所創辦的。民宿以當地居民原生聚居村落房屋改建而成,與當地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和諧共生,發展打造了一個集餐飲、住宿、體驗、娛樂為一體的農業生態民宿圈。“旺季的時候,10個房間供不應求,餐飲一天最多接待十余桌。”民宿運營管理者告訴筆者,除了安康和平利本地的游客外,還有不少北京、湖北、貴州和西安等地的游客慕名而來。
2019年開始,平利縣大貴鎮嘉峪寺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當地能人王銀在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成立了寶銀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加之優質的山泉水,流轉土地種植500畝富硒水稻。經過一年的發展,當年便收獲了20萬公斤稻谷,也贏得了廣闊的市場。2020年為進一步增加收入,王銀便萌生了養稻花魚的想法,組織寶銀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等方式,開啟“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的發展模式,養殖生態稻花魚,陸續投放了20萬尾魚苗。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稻田里養了魚,就不用農藥和除草劑了,魚會吃掉稻田中的害蟲、雜草、掉落的稻花,排出的糞便又能成為水稻生長的肥料。”王銀說,稻田養魚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稻魚雙贏”。割稻時節,稻香魚肥慶豐收,稻田里農民兄弟們忙著收割打谷、捉魚,田埂旁搭起的臨時小舞臺上載歌載舞,歡聲笑語四處洋溢。
群賢治理一方鄉里
夏日傍晚,暑氣漸退,彩霞漫天。平利縣長安鎮雙楊村委會旁的鄉賢廣場上便熱鬧起來,乘涼的乘涼,跳舞的跳舞。屈孝余、龍云庭、龍云保、龍云平、胡仁懷……鄉賢榜上的名字和他們報效桑梓、眷戀家鄉、傾情鄉鄰的故事,很多時候會成為群眾們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相隔幾十公里外的西河鎮磨溝村,村上自辦的廣播節目“磨溝之音”再次響起,鄉賢故事、鄉賢文化聲聲入耳。
“教育貴于薰習,風氣賴于浸染。”浸潤涵養、積淀深植而成的風尚是一個地域的鮮明旗幟和特色標簽。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鄉賢新風尚入鄉入俗,平利縣堅持激發人們形成向上向善的風尚意愿和風尚情感,培育崇德尚禮的風尚判斷和風尚責任,形成見賢思齊的風尚力量和風尚氛圍,為加快發展、助推振興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為當好矛盾糾紛“調解員”,該縣以“鄉賢助力和諧共創”為重點,發動鄉賢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重點在公序良俗關系協調、矛盾糾紛調處、信訪事項化解等方面,發揮鄉賢在一方鄉里的威望和影響力,主動發聲、積極介入、參與協調,以群賢治理助推社會和諧發展。當好公益慈善“熱心人”,以“鄉賢助力公益助善”為重點,有效發揮鄉賢在助推社會事業、開展公益慈善活動中的帶頭引領作用,支持、引導和鼓勵鄉賢開展社會服務活動,在扶危濟困、捐資助學、孝老愛親、基礎建設等方面積極作為、發揮作用。當好鄉風文明“示范生”,以“鄉賢助力鄉風引領”為重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用群眾身邊鄉賢的人和事生動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群眾中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感召力,從而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生之于地,善之于天,為之于人”,平利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以鄉愁為基因,以鄉情為紐帶,以鄉賢為楷模,進一步激活鄉賢資源、凝聚鄉賢智慧、匯集鄉賢力量,激發鄉賢的主人翁精神和主力軍擔當,充分發揮他們在促進發展、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同時,讓新風正氣、文化因子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在靈山秀水中潤德養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