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力
深秋時節的平利大地,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迸發著十足的干勁,涌動著希望生機,伴隨著徐徐拉開的鄉村振興大幕,處處都可見奮斗者的昂揚姿態。綠色產業、彩色名片、暖色民生,濃稠瑰麗的色彩潤澤2647平方公里的山鄉大地,真正把奮斗的印記鐫刻進23萬平利百姓的心中。
生態產業提質見效
平利縣廣佛鎮松河村海拔適中、空氣溫潤、林木蔥蘢、地肥水美,從起步種植的8畝到現在的2000余畝,松河絞股藍精品產業園的負責人范茂清用一株株絞股藍,讓希望涌動在廣袤的山鄉大地。
黃洋河兩岸的稻谷隨風翻涌金波,田中稻花魚追逐嬉戲,大貴鎮嘉峪寺村“硒”稻香來魚兒肥。當地能人王銀在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優勢的基礎上,成立了寶銀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區位優勢,加之優質的山泉水,流轉土地種植富硒水稻。為進一步增加收入,采取“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通過統一品種、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等方式,開啟“一田兩用、一水雙收”的發展模式,養殖生態稻花魚。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貴。割稻時節,稻香魚肥慶豐收,稻田里農民兄弟們忙著收割打谷、捉魚,田埂旁搭起的臨時小舞臺上載歌載舞,歡聲笑語四處洋溢。
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為先手棋。平利聚焦產業興旺,打造綠色經濟的示范。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目標,把茶產業打造成樂業富民的首位產業,推動茶產業集群發展、全產業鏈提質增效,真正實現“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統籌發展生態養殖、中藥材、富硒糧油、設施蔬菜、魔芋蠶桑等特色種養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扶持發展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積極創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鎮。以“一區三園”為重點,以新型材料、智能制造、富硒食品、生物醫藥為支撐,做實做優新型工業,努力讓工業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全域旅游多點開花
今年“十一”黃金周,秋高氣爽,天氣晴好。平利吸引了周邊省市游客紛紛前來打卡觀光。
在城關鎮龍頭旅游村,綠油油的高效茶園、白墻青瓦的徽派民居、濃郁鄉土氣息的農耕文化園,成為游客拍照留念熱選之地,游客在“游山、玩水、賞園、品茗”中體驗了鄉村游的獨特魅力。
除了龍頭旅游村,天書峽、蔣家坪、馬盤山、桃花溪等特色旅游景點,也吸引了眾多游客慕名前來觀光旅游。
平利聚力推進全域旅游,以創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縣為抓手,把生態旅游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堅持策劃先行、規劃引領、市場運營的理念,從全要素、全行業、全過程、全方位、全時空等角度推進旅游發展。重點圍繞“一核一環三線”,把縣城建設成全域旅游的核心景區,傾力打造“山環水繞、湖光山色”的旅游城市;全力打造老縣—縣城—長安—八仙精品旅游環線,主動融入全市秦巴1號旅游風景道;茶鄉風情游重點支持茶葉基地鎮,大力發展茶觀光、茶文化、茶經濟,促進茶旅深度融合;秦巴風光游以A級景區為支撐,尊重自然山水格局和田園脈絡,走好原生態旅游之路,讓游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康養研學游在完善規劃設計、強化市場運營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六大綜合體建設,豐富文化休閑、康養保健、研學旅行新業態。
民生工程潤澤心田
精準幫扶、精準對接、精準培訓、精準施策。今年以來,平利堅持提高有組織勞務輸出的程度,加強蘇陜勞務協作,充分發揮騰遠、鵬翔、在遠方、新立人力資源機構作用,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整理發布各類就業崗位8期1.2萬余個。積極落實有關就業創業、公益崗位、援企穩崗、減負降費、社區工廠等方面的政策,實現企業穩崗、居民穩就業的雙贏目標。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86924人,城鎮新增就業137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6%,就業數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
平利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宛如陽光雨露,潤澤萬千心田。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扎實做好防返貧動態監測,保障脫貧人口的穩崗就業、產業發展和教育醫療需求。做好易地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完善安置區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推進“五星社區”建設,確保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創造新生活。切實解決民生難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進“健康平利”建設,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全面完善救助體系。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創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示范縣,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全面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平利、法治平利。
樂業富民、生態利民、文化潤民、實事惠民、善治安民,平利以全面建設陜西鄉村振興示范縣為目標,著力打造共建共享、綠色經濟、城鄉融合、鄉風文明、平安建設、對外開放的示范平臺,奮力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