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榮軍
走進綠水青山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一棟棟安置樓房整齊排列,一家家社區工廠滿負荷運作,到處一派安居樂業的好景象。這是搬遷群眾住進社區的幸福生活。
三秦電子加工廠內,工人正忙碌著,50歲的王光萍熟練地將磁芯裝進線包里。“進廠幾年了,現在一天能裝五六千個磁芯,月工資2000多元。在家門口上班,工作和照顧家庭兩不誤。”坐在工位上的王光萍對自己現在的工作很滿意。
山上興產業,山下建社區,社區辦工廠,這是平利縣為了確保數量眾多的易地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提出的發展思路。近年來,錦屏社區先后引進電子元件、毛絨玩具、手套加工、鞋襪生產新社區工廠,讓新社區工廠成為實現群眾夢想的載體。
在平利,類似的新社區工廠還有100多家,累計吸納搬遷群眾6000多人就業。平利縣發展新社區工廠,從單純農民就業到成為“就業扶貧大產業”,為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蹚出一條新路。在落實省委、省政府陜南移民搬遷決策部署過程中,該縣把“挪窮窩、挖窮根、避險情”與“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同步思考、一體謀劃,制定了“一城十鎮百社區百工廠”發展規劃,探索了“總部在園區、工廠在社區、車間進村莊”發展模式。新社區工廠的“平利模式”,隨著新時代而生,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而壯大,在平利各地蓬勃發展。
社區的汪敏說:“政策真是沒話說,住在新樓房里,還有一分地種菜,吃穿住用行啥都不愁。政府為我們想得太周到了。最初擔心來到社區,雜物農具沒地方放,電動車充不了電,買點菜都要花錢……”如今“十小惠民工程”解決了她所有問題。
平利縣創新探索在安置社區以“十小惠民工程”為切入點,以宜居、宜業、宜養的環境和惠民、利民、便民的服務措施促進群眾安居樂業。錦屏社區定期開設的“小課堂”培訓就業技能,配套“小庫房”存放生產工具,流轉70畝土地建起“小菜園”,讓搬遷戶分得菜地。“小管家”,解決搬遷群眾管理服務問題。“小配套”,解決安置社區基礎設施短板問題。“小平臺”,解決搬遷群眾居住質量問題。“小餐廳”,解決搬遷特殊群體吃飯問題。“小廳堂”,解決撒遷群眾婚慶嫁娶場所問題。“小市場”,解決搬遷群眾融入問題。“小公墓”,解決農村文明殯葬問題。
“如今,越來越多像汪敏這樣的搬遷群眾,在點滴變化中收獲滿滿幸福。‘十小惠民工程’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成效有目共睹,不僅讓群眾吃住得安心,還讓他們生活得更舒心,真正讓搬遷群眾把家安置在社區、把心留在社區、把日子融在社區。”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書記江慧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