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萬思雨
走進平利縣正陽鎮張家壩村,整潔的樓房錯落有致、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特色墻繪相映成趣、百姓生活舒適幸福,一戶一處景,整村一幅畫。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幫助張家壩村打造全新“妝容”,產業提質增效,村民移風易俗,民生顯著改善,煥發出鄉村振興新面貌。
村居環境展新顏
“加路燈、畫墻繪、修房子、改旱廁……村莊面貌有了新變化,咱們農村也不比城里差。”張家壩村村民溫高德樂呵呵地說。
鄉村美不美,衛生是關鍵。張家壩村按照市縣“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工作要求,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處理、污水專項整治行動,通過舊房改造、墻繪壁畫、旱廁改造、垃圾分類等多種措施,全面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著力打造美麗宜居新家園。
目前張家壩村已落實旱廁改造22戶,新加裝路燈38盞,建設排洪溝500余米,修建2座產業便民橋,極大地改善了當地農戶生產生活條件,讓村容村貌越來越靚麗,百姓生活越來越舒適。通過不斷改善農村整體環境,厚植農村發展動力,以農村人居環境的“成色”,彰顯生態宜居的“亮色”,增強鄉村振興的“底色”。如今各項工程有條不紊地推進,張家壩村的“美顏”之路還在鋪就,故事也將不斷發生。
產業發展好“錢”景
“今年我養了500多頭豬,收入應該能達到幾十萬元。”張家壩村村民張昌學望著自家的養豬場,笑得合不攏嘴。
村里遠近皆知的烤酒能人張昌學,不僅從業烤酒30余年,年產量上萬斤,還辦起了養豬場,充分發揮“公司+農戶”的模式,累計帶動農戶63戶,實現人均增收500余元,讓群眾也吃上“產業飯”。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張家壩村的全新“妝容”讓產業發展也有了美好前景。依托村里的生豬、中藥材、茶葉、魔芋等產業,大力發展酒店民宿、特色美食、農副產品、康養旅游等產業,讓游客在吃喝玩樂的過程中,也能體驗淳樸的民俗風情。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反復研究發展走向,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村集體探索發展新思路,成立一個村級“大巴人”勞務公司,打造村級集體經濟增長新“引擎”;引導“鄉賢”回鄉投資,修建一個杉樹灣豆腐坊,走出了一條“借豆生財”的致富路,實現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為實施鄉村振興打牢基礎。
文明新風拂面來
“張家壩村展新顏,清廉村居示范創。渡正公路喜開工,父老鄉親圓夢想……”瑯瑯的歌聲和清脆竹板聲飄進張家壩村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也飄進群眾的心坎里。
設立一部村規民約、一面文化墻、一間農家書屋、一個文化小舞臺、一支農民文藝演出隊、一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宣揚傳統美德,弘揚新風正氣,倡導文明生活,全方位打造鄉風文明“新底色”。
走進張家壩村,精神文明建設宣傳標語隨處可見,法治、黨建宣傳等內容都被繪制上墻,形成濃厚的文化氛圍,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成風化俗。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表演隊圍繞鄉村振興、渡正公路改建等內容編制成歌舞在鎮域內巡回演出,將黨的理論政策傳到群眾身邊,送進百姓心坎。同時,組織開展“道德模范”“自強標兵”“最美家庭”等評選表彰活動,通過舉辦道德評議,用群眾身邊的典型教育感召群眾,涵育文明鄉風,助力建設生態優美、生活幸福、內外兼修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