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熊榮軍 朱欽霖
村莊山清水秀、民居青瓦白墻、產業茶香桑綠、小河碧波蜿蜒……6月8日,走進平利縣三陽鎮尚家壩村,看到茶農桑農們干得正歡、笑得更濃。
“春采茶、夏養蠶、秋收芋、冬出欄。”尚家壩村黨支部書記羅長海說,“村上家家戶戶四季都不閑,有事做、有活干、有錢賺。”
“茶桑間套,糧經復合,林芋共生,林田互補,尚家壩村的產業復合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人地兩不閑、四季都賺錢’的和美鄉村振興之路。”三陽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王清平說。
一地多用
“戶種一畝桑,柴米油鹽不用慌。”劉義石小心翼翼地捻起一只“老蠶”說,“你看這只‘老蠶’,白白胖胖,通體發亮,這就是要做繭的信號,我們要趕在這幾天將它們迅速‘上架’,讓它們吐絲結繭。”
劉義石是尚家壩村產業大戶,從1995年開始興桑養蠶。當時,養蠶時間集中在春夏,6畝耕地全部栽種桑樹,年收入最高也就幾千元。每到秋冬,桑葉落地,桑園閑置,劉義石一直思索著如何利用閑置桑園?桑園套茶園,這一想法在他腦中閃現。
說干就干,茶桑套種,劉義石先后在自家6畝桑園里套種了茶樹,充分利用茶葉和桑葉生產時間錯位優勢,實現了“一地兩用、一田兩收”,年收入從幾千元猛增到幾萬元。
嘗到甜頭的劉義石,一發不可收。如今,他的50畝桑園套種了茶葉、大豆、魔芋等作物,年收入突破20萬元。
一戶多業
走進汪洪平家的桑園,一片綠油油的桑樹嫩葉映入眼簾,桑葉青翠欲滴。只見汪洪平和幾名工人將綴滿翠綠桑葉的桑枝拉下,一枝枝自葉柄處掐斷,打成捆運向蠶房。
“我幾乎每年都在汪家做工,他們家產業多、用工大,清明前后我就到他們家采摘春茶,緊接著管桑施肥、采摘桑葉,到了秋天又開始挖魔芋,一年到頭基本不得閑,工錢有3萬來塊錢。”尚家壩村農戶趙云笑呵呵地說。
汪洪平家建有桑園20畝、茶園6畝,林下種植魔芋40畝,春季以采茶種糧為主,夏季養蠶,秋天開始挖魔芋,“人地兩不閑,四季有收入”。他家的老宅土房,也升級成了四間兩層小樓房和200平方米的養蠶房。
汪洪平在尚家壩村并不是個例。村民劉義哲年養蠶、炕干繭、植茶葉、種魔芋、加工魔芋精粉,年收入達50余萬元。
一業多收
在尚家壩魔芋種植基地里,陳宗林一邊除草,一邊說著人工管護的好處,“人工除草,雖費時費力,但采用這種笨辦法除草,能種出讓人放心的魔芋。”
陳宗林是尚家壩村的脫貧戶,談到村子里的魔芋產業,頓時來了精神。他種植魔芋已有多年,直到村子里成立了魔芋專業合作社,有了精粉加工廠,他學會了魔芋種植、加工技術,收入就增多了,去年光工資就掙了2萬多元。
“尚家壩村綠色、天然、無污染、環境好,氣候、土壤條件非常適合魔芋生長。”尚家壩魔芋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曹永兵介紹,“為實現一業多收,助力鄉村振興,建成魔芋精粉加工廠,基本實現了魔芋種植、魔芋收購、芋角烘炕及精粉加工等全鏈條閉環,產業收入倍增。”
據悉,尚家壩村已建成魔芋、蠶桑、茶葉三條主導產業鏈。魔芋以林下種植為主,現有種植戶130戶,建精粉加工廠1家,基本實現種芋生產、商品芋收購、芋角烘炕以及精粉加工等全鏈條覆蓋。蠶桑產業有專業養蠶戶79戶,建有繭灶1處,產業收入已從養蠶延伸到蠶繭收購、烘炕等環節。茶葉種植戶250戶,建有茶葉加工廠4家,實現了產銷聯動、一業多收。目前,尚家壩村有茶園1663畝、桑園1700畝、魔芋5200畝,養豬600余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