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艷 徐信倩
“新橋寬敞又安全,我們出行方便有保障,這座橋真是修到群眾的心坎上了。”平利縣老縣鎮老縣村村民看著改造完成的便民橋高興地說。
該橋位于老縣村老縣九年制學校門前,橫跨縣河,建成于1993年。由于長期經歷浸泡沖刷,加上行人和車輛來往密集,久而久之出現橋面及上部結構損害嚴重的現象。
在民生實事項目征集過程中,老縣鎮各級人大代表通過主動走訪、接待選民、實地調研等形式,廣泛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到該橋是通往學校的重要交通要道,學生每次上學、放學都要經過此橋。為保障群眾出行安全,就此提出了“老縣村危橋改造項目的建議”,通過鎮人代會上票決,正式將此納入民生實事項目進行辦理,讓“民聲”變“民生”。
在危橋重建的過程中,人大代表們主動作為,穿梭于項目建設一線,一方面積極協助鎮村干部想辦法、出主意、找對策、化糾紛,全力做好項目建設的“助推器”。一方面對民生實事項目進行全過程監督,促使項目如期保質完成,確保民生實事“開花結果”。
一座座橋修繕改造、一條條路提等改造、一個個基地建設完成……平利縣通過踴躍提、認真辦、公正評的閉環式工作機制,讓民生實事票決項目跑出了“加速度”。
為推進民生實事項目決策和實施的民主化,平利縣堅持以代表聯絡站為履職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方法,扎實開展民生實事項目征集工作,讓民生實事初選項目匯集更多的民聲民意,最大程度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實現從“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