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鄧誠 沈沙沙)為減少經濟林果樹種的病蟲害發生,確保樹木安全過冬。11月16日,石泉縣迎豐鎮召開林果經濟園區冬季管護工作現場會,并組織鎮村干部、紅馬甲“志愿者”參與對園區經濟林果及景觀綠化樹木涂白工作。
在整個桃園管護過程中,技術員和干部、“紅馬甲”志愿者一起,割草、整地、根部松土、澆水、修剪、刷白......果樹下栽種了黃豆等矮系農作物的,干部們用鐮刀割黃豆,整齊的堆放在田壟間。技術指導,人員分工協作,大家干得熱火朝天。鎮產業辦安排外聘專業技術人員對果樹修剪、圍土、刷白等進行了培訓和現場指導,根據“短截骨架枝,Y下枝刷白”的原則,綜合考慮果樹的樹形、枝條長短與粗細,對桃樹進行修剪刷白,確保果樹的修剪科學、美觀,不影響來年的掛果與采摘。
在梧桐寺村萬家寶水庫的“桃花島”上,栽種了5000余株桃樹,種植面積達76.5畝。根據規劃,按照面、片、點布局和“生態+旅游+扶貧”模式,先后栽種元春、探春等觀賞性桃樹和中蟠11、中蟠13、中桃紅玉高產新品種果桃。目前梧桐寺村“桃花島”景區內的樹木已全部涂白完成。
開展林果經濟園區冬季管護工作現場會,外聘技術員給予全程技術指導,在后期過程中也將進行跟蹤式服務,確保成活率、收益率,同時專業的技術員重點對“桃花島”管護人員、參與種植的果農進行培訓,逐步培養一批本土專業技術果農,通過互幫互助,再為其他村林果經濟園建設做好栽植和技術保障,讓村民們增收致富。
一棵樹,一片林,一處林果基地,一個“綠色銀行”。迎豐鎮“桃花島”旅游建設把發展特色林果作為擴大造林綠化規模、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增加農民群眾收入的新亮點,推動造林向造景、造血、造富轉變,簡單綠化向美化、靚化、產業化轉變。加大林果產業扶持力度,探索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模式,以林果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結合生態文明建設,開展生態旅游,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