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史洪洲 周倩 黃云慧
“在這里圓了創業夢想,又能為家鄉建設貢獻自己的一點兒力量,帶動周邊的鄉親致富奔小康,回來值了!”
2017年,石泉縣返鄉創業人才陳勇,毅然放棄一線城市的優厚待遇,帶著多年積累的經驗返回家鄉創業。短短4年間,從創立及食雨食品有限公司到發展為深鯊集團產業園,幫助全縣發展蔬菜種植1.1萬余畝,帶動1700余戶農戶從事以紫長茄為主的蔬菜生產,其中貧困戶1268戶并全部順利脫貧,還解決了400余名農民的穩定就業問題。
由外出打工到返鄉創業,陳勇在全市只是一個縮影。據統計,“十三五”以來,我市共有4.18萬名外出務工人員帶著資金、技術和項目回鄉創業,創辦經濟實體3.08萬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9.9萬人,成為地方經濟建設的一支主力軍。
“十二五”以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角響徹秦巴山區、漢水之濱,我市搶抓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騰籠換鳥”的有利時機,深入推進“開放興市”和“產業強市”戰略, 大力支持返鄉人才創業就業,按照“產業引人、事業留人、鄉情感人、企業主體、政府作為”的工作原則,在全市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就業主導型產業,為返鄉人才干事創業提供政策、平臺、服務等“硬支撐”,讓他們投身家鄉建設,在項目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各顯神通”,返鄉人才從“筑夢到鄉”到“金雁回巢”,實現了自身更好發展與家鄉振興發展的有機統一,激起了安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以政策為信 引人才“競歸來”
“安康呼喚在外創業人才返鄉創業,靠的不僅是家鄉‘溫情’,還要靠產業引人、事業留人,讓這些人才有回來的理由和信心。我們圍繞全市重點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通過出臺優惠政策、降低準入門檻、優化制度環境,催生出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的‘磁石’,成為歸雁們‘回家的誘惑’。”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局長汪小衛一語道破玄機。
政策鋪路才能讓人才既回得來、又留得住。讓人才從“想我回來”轉變為“我想回來”,我市發出力度空前的“招賢令”: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實施意見》、招商引資15條、吸引人才人口18條、工業穩增長17條、支持返鄉人員創業就業9條措施、聚才引智“三單對接”機制7條措施等優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2.5億元資金用于創業就業相關扶持、補貼和獎勵,此外還有“新社區工廠貸”、就業補貼、稅收優惠、房租水電費補貼、創業擔保貸款等多項針對性創業扶持政策,從項目、資金、場地、培訓、服務等方面“厚植沃土”,吸引返鄉人才帶著資金、技術、經驗回鄉發展,融入當地現代農業和特色經濟中,為推進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產生了返鄉人才的“虹吸”效應。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市累計引進招商項目1974個,到位資金3511億元,60%以上是由返鄉創業人士直接投資或間接引薦的。
“很多成功的創業者,也往往都是政策的獲利者。”對此,紫陽籍企業家冉明平感觸頗深,“從市上領導親自帶隊到東莞招商,到企業正式投產所提供的一整套政策服務,都讓我十分感動,回來創業我走對了!”2019年,他將軒意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從東莞落戶到安康高新區,主要從事安防監控日夜切換器、5G通訊濾波片、微型步進電機等光電產品的開發、制造和銷售,已建設完成兩期項目2.4萬平方米,解決勞動力就業600余人,今年預計銷售額達1.2億元。
冉明平介紹,企業落戶以來,安康高新區在廠房建設、產業招工、設備安裝、服務報稅等方面提供了溫暖貼心的服務,助力企業穩步發展。在誠意滿滿的創業政策感召下,他又將自己的小舅子高亞明和自己的供應商引回安康高新區,使手機行業中的禾瑞光電、安防行業緯創達、通訊行業源度光匯3家優秀企業落戶。
創業巧借政策東風,可以事半功倍。“十三五”以來,我市組織返鄉人才參加創業培訓2.3萬人次,為返鄉人才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萬筆13.5億元。各類市場主體由“十二五”末的12.6萬戶增長到20.5萬戶,帶動就業超過29.7萬人。2017年12月,我市被命名為“省級創業型城市”。
以平臺為基 留人才“競安之”
走進恒口示范區(試驗區)恒晨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人們不僅可以吃到現摘的火龍果、百香果、檸檬、香蕉等熱帶水果,還可以賞花、垂釣、民宿,享受人與自然的親近與和諧。
園區創辦人周益寶,就是當地召回的“歸雁”。2005年他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2010年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在西安美院學習時他就懷揣創業夢想,創辦了西安青卓美術培訓學校,累計為全國高校輸送學子2萬余人。2015年響應安康招商引資、筑巢引雁的號召,他辦培訓學校、做房地產,2020年又在恒口示范區(試驗區)王家臺、老灣、雙椿、龍泉4個村組投資1.5億元,建設了占地5000畝的安康恒晨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開啟了他返鄉創業的新篇章。
“中國硒谷,生態安康,富硒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我們要將園區打造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陜南‘世外桃源’,走向集食品、人文、康養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幫助解決農民土地撂荒、家庭增收問題,促進鄉村振興。”談起下一步打算,周益寶信心滿滿。目前,園區已建成火龍果科技大棚、實驗大棚及楊梅、檸檬、百香果等熱帶水果基地400余畝、康養民宿區25畝、苗木花卉基地120畝,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帶動當地800余戶2500余人增收,戶均增收4000余元,企業建設完成后,年產值可達2000余萬元。
推動返鄉創業,關鍵是搭建適合返鄉人才發展的土壤和平臺。以當地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產銷對路,創業之樹才能“根深葉茂”。
生態是安康最大的優勢、最大的資源。我市圍繞茶葉、魔芋、生豬、生態漁業、核桃五大特色富硒農業產業和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裝備制造、清潔能源、紡織絲綢、生物醫藥六大綠色工業以及毛絨玩具、電子線束、服飾織襪、電子信息等新型產業布局,包裝、謀劃、推出一批優質項目,建立創業項目庫,將資源變為“菜單”,讓返鄉人才“點菜就餐”。同時,加強現代工農業產業園、科技園等創業創新平臺建設,依托現有創業園區、工業園區、物流園區等各類園區以及閑置土地、廠房、校舍、樓宇等,整合發展一批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示范園,為入駐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場地支持、項目評審、政策咨詢、證照代辦、信息對接等“一站式”服務,有效降低創業門檻。
素有“巴山樣子”之稱的嵐皋縣楊家院子,以地道的農家樂聞名遐邇,已然發展成了一個“網紅打卡地”。嵐皋縣四季鎮依托旅游資源優勢,深度發掘巴山文化內涵,搭建創業平臺,培育創業主體,打造了鄉村版的“眾創空間”——楊家院子返鄉創業示范園區,為返鄉創業者提供低租金、低費率、“一站式”服務的創業環境和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貸款等真金白銀的支持,孵化面積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家企業(個體戶)落戶。目前,楊家院子已發展農家樂、農家賓館37家,其中返鄉創業達20家。現已打造成為全國首批旅游扶貧示范村、國家農業旅游示范點、全省美麗鄉村標準化示范村,楊家院子返鄉創業示范園區在2020年度被評為“市級返鄉創業示范園區”。
“十三五”以來,我市累計創建省級返鄉創業示范園7個、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區)5個,認定市級返鄉創業園區22家,表彰返鄉創業優秀企業家33名,建成“陜西安康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等各類創業孵化基地54家,建成院士專家工作站60家、企業創新平臺69個、研發平臺50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7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225戶、“五上”企業2481家。
以服務為本 促人才“競爭流”
6月 13日,“歸雁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暨安商總會成立大會上,對10名優秀返鄉創業企業家代表進行了集中表彰并為他們頒發了“金州優才卡”。
“創業何必去遠方!我要帶回資金與技術,和家鄉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會上,受到表彰的旬陽市優秀返鄉人才鄧茂盛說。
2013年材料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后,鄧茂盛一直從事功能催化材料和分離材料技術開發工作,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后,2017年他帶著對家鄉的深厚感情,攜帶資金、項目回鄉創業,成立了旬陽領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家鄉帶去了新產業。
而當地政府也在服務上集結各種力量,讓他的創業之路一路“綠燈”。為企業選址提供指導、用地進行協調、用人進行招工,還召集財政、農商行、高新區及人社等部門相關業務人員現場辦公,協調辦理企業創業擔保貸款項目和資金審批事宜。就這樣,鄧茂盛的企業辦起來了。4年來,企業申請發明專利10余項,累計納稅40余萬元,為助力脫貧攻堅捐款30余萬元,幫助群眾就地就近就業100多人。2020年生產功能吸附分離材料近1000立方米,實現產值3000余萬元。
“接下來我就想把規模擴大、把產業做強,幫助家鄉經濟發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業,有錢大家一起賺。”談起下一步目標,鄧茂盛表示,2020年7月,公司正式啟動了總占地面積500畝的功能分離新材料及植物提取綠色循環發展項目建設,建成后可實現產值過億元,帶動就業200多人。
優秀人才選擇回鄉創業,要讓他們留下并扎根,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服務。我市建立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創業服務體系,為返鄉人才提供成長的環境:建立黨委政府關心關愛返鄉創業人才長效機制,定期開展懇談會、交流會,征求返鄉人才發展意愿,解決項目發展各階段的難題;健全縣(區)、鎮、村(社區)三級創業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為入駐創業者提供創業指導、就業培訓、信息對接、人員招聘、法律維權等“一站式”服務,優先解決土地和經營場所,優先提供水電路、公廁、通信、消防等配套設施等,用優質的服務助推企業落地投產;加強人才服務站、專家服務站等服務平臺建設,實行項目策劃和引導,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建立安康商會,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創設縣(區)鎮兩級鄉賢工作站,定期組織召開在外創業人才座談會、創業項目推介會,大力實施“呼喚、引回工程”;不斷改善農村地區交通、寬帶、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條件,推進返鄉創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返鄉創業人才政策宣傳,舉辦創新創業大賽,定期表彰先進,形成全民尊重創業、支持創業的良好氛圍。
“厚植沃土”讓返鄉創業的“種子”破土飄香。從“筑巢引鳳”到“引鳳筑巢”,一個具有秦巴山區特色、適合人才聚集創新創業氛圍正在形成。如今,在安康,工農園區、社區工廠、鄉村民宿、科技型企業、農村合作社、電子商務……越來越多的創業夢想在這片豐沃的土地上開花結果,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