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曹景)有著“西北第一蠶桑大鎮”和“中國蠶桑之鄉”美稱的石泉縣池河鎮,近年來圍繞文旅、農旅、工旅融合發展思路,形成了強大的蠶桑產業體系鏈條,并成功蹚出一條以“金蠶文化”為引領、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文旅融合農業興,堅持文化核心地位,塑造產業“金品牌”。池河鎮譚家灣村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千年鎏金銅蠶,是陸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見證,也是“一帶一路”文化的符號。對于池河鎮而言,這是一筆可以無限延伸、創造的寶貴財富。2018年,該鎮迅速啟動金蠶小鎮建設,并以本土的蠶桑產業為實體,大力推動蠶桑旅游業發展。截至目前,金蠶小鎮已連續舉辦3屆“鎏金銅蠶·絲路之源”文化旅游系列活動暨鎏金銅蠶文化國際研討會活動,并成功開發出特色金蠶研學旅游路線。石泉“富硒蠶桑宴”、蠶寶寶、《蠶織天下》等文創產品也成為石泉縣亮點品牌。
農旅融合農村美,堅持農業基礎地位,抓牢產業“基本盤”。該鎮依托雄厚的農業基礎,大力發展傳統蠶桑及特色產業,通過農旅融合,順利實現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的“雙贏”。按照“一帶一路三核七區”整體規劃布局,先后建成明星“滄海桑田”、五愛“荷塘月色”兩大農旅融合示范景區,打造譚家灣溯源區1個;建成桑品種博覽園1個、建立果桑采摘園1個;全鎮年發蠶種量2.1萬張,蠶繭產量872噸。此外,還發展集中密植桑園6000余畝以及香李、大棚果蔬、茶葉、中藥材等產業。截至目前,金蠶小鎮已累計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實現旅游增收3000萬元。
工旅融合農民富,堅持工業突出地位,打造產業“富引擎”。為實現文化、旅游對農產品的巨大帶動,大幅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池河鎮堅持“工廠+基地+景區+電商”的生產銷售模式,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目前,池河鎮相繼成立了“石泉金蠶風情小鎮”等旅游開發公司3家,“陜西寶譽生態農業”等農業企業10家,“新棉盛新富硒果蔬”等專業合作社近20個;引進了“陜西立勛鼎勝”等旅游市場投資主體5家,“陜西天成絲業”等農業企業20余家;打造出“明星山莊”等一大批特色民宿、游樂設施項目;孕育出“松樹灣黑豬肉”等一大批極具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品牌。通過系列加工制造,該鎮農副產品被銷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