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許兵 程勤磊
走入石泉縣中池鎮,微風中還透著一股股寒意,一朵朵桃花正悄然綻放,干凈整潔的道路延至遠方,兩邊田野里油菜郁郁蔥蔥。為了搶抓好時光,打好春耕“第一戰”,田間地頭、山坡嶺上,鎮村干部和農戶們已經緊鑼密鼓地忙碌起來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奏響了春耕備耕的“進行曲”。
中池鎮早布局、早發力,堅持以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為抓手,以農業高質量發展為核心,確立預制菜、蠶桑、糧油、中藥材為重點發展產業,實施“1+N”的產業發展模式,實行同類村聯合抱團發展機制,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園區”特色小鎮。同時,提前與各生產加工企業聯系,簽訂訂單合同,保證農民利益,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全力做好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調運,加強宣傳籌備,督促廣大農戶、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搶抓時機開展備耕備種工作。
“眼看就要農田灌溉了,年前堰渠被沖垮了,春灌受到影響,我們正忙著疏通水渠。”茨坪村干部介紹,“周邊的群眾也十分關心這件事,好多都來給我們幫忙哩!”為了澆好春季“第一桶”豐收水,中池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組織黨員干部、志愿服務者、公益性崗位開展環境整治行動,渠道清淤泥、水道清雜物、河道清垃圾,保證春耕期間水流通暢,同時加大對水利溝渠的日常維護,宣傳引導群眾愛護環境、保護水源,共同維護村組水利設施,保證春耕生產用水需求。
“大家看,我們在修剪枝條的時候,分散管強枝,集中管弱枝,用這種W字形的方法就更利于果樹的生長。”這是中池鎮正在組織村民開展春季李子園管護培訓。一直以來,中池鎮立足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促進產業增收增產為目標,聯系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通過院壩會上講、村民會議說、現場實地教等方式,將農民最需要的農業新技術、好方法送到基層,鼓勵農戶從傳統農民向現代高素質職業農民轉型,加大鄉土專家的培育力度,提振產業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在青泥澗村的密植桑園,農戶們正在除草、翻土、施肥,忙得不亦樂乎。今年中池鎮計劃打造優質蠶繭生產區,試點二段式共育三段式養蠶技術,為了給即將養殖的第一批春蠶打好基礎,桑園管理至關重要。在老灣村拐棗種植基地,只見手提白桶的村民們分散在拐棗園各處,對拐棗樹進行養護,為拐棗增產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當下正是蔬果種植管理的黃金時期,堰坪村大棚內暖意融融,村民們正在整理大棚,給李子樹整形修枝。西沙河村的預制菜基地也已竣工,中池鎮各村各戶也開始種植土豆,村民們分工有序,犁地、打窩、放種、施肥、蓋土,拉開了春耕生產的序幕……田間地頭機器的轟鳴聲不絕于耳,農人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中池鎮正加速推進春耕備耕工作,切實為全年產業發展做好準備,做到“不負春光不誤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