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兆群
近日,走進旬陽縣仙河鎮吉家莊社區,通往各家的水泥路在暖陽下顯得格外干凈,青瓦白墻下,鄉親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誰也想不到,兩年前那個交通不便、貧困落后的社區,會有今天如此出眾的“鄉村顏值”。而這一切的改變,得益于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更得益于社區里有一位稱職的“第一書記”——旬陽縣人社局干部吳禮龍。
吳禮龍還沒當第一書記之前,是旬陽縣人社局人事股股長。2018年3月,他主動請纓到脫貧攻堅一線駐村。
“老吳,你傻不傻呀,好不容易從鄉鎮調回來,你還自己再折騰到村上去,你這不是給自己找罪受嗎?”
“老吳你行,有經驗,有基礎,好好干! ”
反對的、擔心的、贊成的、觀望的,都有。
有著10年農村基層工作經驗的吳禮龍有自己的主意,爭取到了家人的支持,義無反顧赴一線,成為了仙河鎮吉家莊社區第一書記。
吉家莊社區轄6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75戶597人,在冊貧困戶66戶175人。如何讓66戶175人脫貧致富?吳禮龍心中早已有數。
剛到社區,吳禮龍用了12天時間,走遍了全社區6個居民小組66戶在冊貧困戶,6次召開“院壩會”與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及居民代表交心談心,迅速摸清了社區里的交通、水利、住房等情況。
“老百姓出行都難,還談何發展?”吳禮龍把顏家院子“脫貧路”硬化作為了第一個目標,他動員居民,多方協調,籌措資金10余萬元,不到1個月,1.2公里的顏家院子連戶路完工,讓50余戶住戶從此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
面對水源不足居民飲水難題,吳禮龍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協調,爭取項目投資10萬元,新修集中供水1處、截水壩1座、蓄水池30立方米,鋪設管網2600米,解決武家院子30余戶人畜飲水問題。同時,積極申請電力部門對2個居民小組的農電網絡和3個居民小組的高壓輸變線路進行改造,歷經1個月,210戶居戶安全用電問題得以解決。
大事上靠得住,小事上也仗義。遇到誰家在建房,他就挽起袖子去搬磚;碰上誰家孩子家庭作業不會了,他就當自己的孩子一樣耐心講解……有人說他太憨,他卻傻傻地笑著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員和干部,多干點、累點,沒啥。”
冬陽暖人、滴水潤心。吳禮龍把自己從一個機關干部徹底變成了一個泥腿子,居民們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他說一說,他說什么話村民也愿意聽。
“他把我們的事當自己的事一樣,做的事情都是為我們好,我們咋能不支持。”貧困戶武善立向居委會自愿遞交了退出貧困戶申請時動情地說。
“在吳書記的幫助下,我們也加入了社區互助資金協會,給我放款2萬元,我又養成了30頭豬,預計增收3萬元左右。”談起現在的生活,吳禮龍包聯的貧困戶陳維兵夫婦倆笑得合不攏嘴。
為幫助全村66戶貧困戶脫貧,吳禮龍與社區四支力量一道,積極申請上級“輸血”,爭取交通、農業、水利等方面專項資金、獎補資金105萬元。
同時,把產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成立了社區互助資金協會,吸納會員185戶,為15戶貧困戶放款30萬元,用于發展養殖、種植產業和自主創業等。籌建了增效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70戶,覆蓋了社區162戶貧困戶。向人社局申請籌錢10萬元,建起了毛絨玩具廠,提供家門口就業崗位30多個。積極引導土地流轉220戶777畝,年增收租金24.6萬元,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新栽植拐棗400畝,全社區產業建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據初步統計,兩年來,在吳禮龍的牽頭帶動下,共爭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5個,發展集體經濟項目1個,完成社會發展事業規劃1處,計劃脫貧的47戶135人實現如期脫貧摘帽,社區容貌改頭換面、產業發展逐步上路、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群眾干勁日益高漲。
“我們社區來了位好書記”,居民們提起吳禮龍都忍不住伸出大拇指贊一個,親切地稱他為“第一傻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