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萬百惠
盛夏時節,在旬陽縣雙河鎮,一片片煙葉長得蔥蘢,一樹樹軟籽石榴點綴其中,一株株水稻隨風搖曳,一幅鄉村振興畫卷徐徐舒展。
過去一段時期,雙河鎮村集體資產閑置,村民大量外出務工,土地撂荒嚴重……這些問題長期制約著雙河鎮農村經濟的發展。困則思變,2018年,雙河鎮圍繞“癥結在哪里、出路在何方、辦法有哪些”等問題進行思考,經過多方論證和充分調研,決定以“支部引領·村社合一”模式為切入點,立足產業區位優勢,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之路,壯大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子很快在全鎮鋪開:竹園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與千源合作社合伙經營,實現村社合一,發展烤煙300余畝,通過以短促長的產業發展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早陽村集體經濟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獨立經營,組織流轉村內水田300畝,發展稻田養魚產業……各種產業發展模式“破殼而出”,雙河鎮逐漸形成了以稻田養魚、軟籽石榴為主的產業格局,全鎮集體經濟發展初見成效。
從雙河鎮一路北行,在卷棚村,田成方、渠成網,河清塘凈的田野引人注目。過去這里曾是一片傳統水田,由于不少年輕人外出打工,米賣不上價錢,很多田地都荒廢了多年。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卷棚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從60戶村民手中流轉了120多畝地,用于壯大集體經濟,發展稻田養魚產業。
“土地流轉給村里的合作社,我心里很踏實,流轉費每年年底都會通過‘一卡通’打進銀行卡。”今年50歲的賀自斌,共有4畝耕地,現在每年土地流轉有2000元的穩定收入。此外,村里還積極吸納村民在地里務工,眼下當地已有不少人參與到基地田管的工作中來。
卷棚村黨支部書記黃林權坦言:“要想把村子管好,就必須讓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讓老百姓真正滿意。”卷棚村通過創新“4222”收益分配方式,即收益的40%用于發展村級相關公益事宜,20%作為入股分紅,20%用于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管理費,20%用于壯大村集體經濟,并接受村民監督。
從竹園村到早陽村,再到卷棚村,該鎮在集體經濟探索實踐中大膽創新,以支部為引領,不斷深化“三變”改革,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模式,依靠土地流轉、園區務工、訂單生產、股金分紅等,逐步將農戶嵌入產業鏈,實現村村有產業、戶戶有發展,真正讓群眾搭上集體經濟發展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