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史少靜
伴著四月的暖陽,旬陽的山巒田壟之間處處涌動著生機與希望。集市里一顆顆鮮紅的櫻桃搶“鮮”上市,煙田間一列列銀色的地膜縱橫交錯,深山處一棟棟古色古香的民宿小院錯落有致,示范點一個個鄉村振興重點項目施工正酣……還有其間農民勞作和干部忙碌的身影,他們揮灑的辛勤汗水,滋養著旬陽脫貧攻堅果實結得更牢更甜、鄉村振興之花開得更美更絢。
今年以來,旬陽市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和“兩提高、兩高于”目標,搶先抓早、謀定快干,以實施“七大專項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以推進“1226”示范建設引領鄉村全面振興,“一筆一畫”勾勒旬陽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守牢底線固基礎
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是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第一道防線,如何確保第一道防線不失守?旬陽市在常態化做好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的基礎上,適時開展“回頭看”專項行動,不斷把防線再提高、再加固。
“得虧了防返貧政策,讓我日子穩住了!”甘溪鎮施家坡村六組村民宋德成原本日子過得還不錯,有相對穩定的務工收入。但去年底檢查患上食道癌,幾個月治療產生的巨額費用,讓其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收入驟減、支出驟增,返貧致貧警報一經觸發,鎮村動態監測幫扶“回頭看”工作專班快速響應,迅速通過大病救治、醫療報銷、臨時救助等政策,解了宋德成的燃眉之急。
今年3月初,旬陽市實施第一輪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回頭看”專項行動,對全市116691戶383346人農村常住人口開展“地毯式、拉網式”大排查,“線下”圍繞“四查三看三研判”進行實地排查,“線上”依托行業系統進行數據信息大比對大篩查,對排查出的返貧風險,立即啟動納入程序,落實精準幫扶措施。本次“回頭看”專項行動排查納入監測對象74戶269人,消除風險291戶1013人。
與此同時,旬陽市同步實施“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飲水安全長效管護、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等“七大專項行動”,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提質量,全力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好、拓展好。
依靠發展促增收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確保脫貧群眾持續增收,根本出路還是在發展,必須牢牢抓住產業、就業“兩個關鍵”。
“去年食用菌利潤不錯,今年打算再擴大發展椴木香菇100架、木耳200架,計劃帶動村上脫貧勞動力就業50人,人均一個月增收2000元左右。”關口鎮薛家莊村支部書記、綠康達農業合作社負責人薛同海信心滿滿地說。像綠康達農業合作社這類帶動脫貧人口就業較多的經營主體是旬陽市今年重點支持發展的對象。
今年以來,旬陽市聚焦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目標,一手抓特色產業發展,一手抓聯農帶農機制,全市已完成烤煙覆膜8萬畝,落實魔芋種植12.3萬畝,計劃建設特色林果40萬畝以上、養殖生豬55萬頭以上;新增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7101萬元,支持1445戶發展產業;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模式,計劃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31個。
“現在老家建了社區工廠,下樓有錢賺,上樓能顧家,掙錢顧家兩不誤。”小河鎮康家坪社區一組居民熊代娥說。在旬陽市,111家新社區工廠吸納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1185人。
今年以來,旬陽市按照“穩增量、擴增量、提質量”思路,以脫貧人口、監測對象等群體為重點,落實就業幫扶“12345”工作措施,讓脫貧群眾持續增收路越走越寬。目前全市脫貧人口務工就業45018人,監測對象就業務工2677人。
打造樣板促振興
踏入城關鎮李家臺村的農趣采摘園、浪漫花海園項目建設現場,機器的轟鳴聲、工人的吆喝聲、群眾的歡笑聲匯聚一起,讓一幅民富村美的鄉村新圖景愈加清晰明朗。
李家臺村是旬陽市重點打造的6大鄉村振興樣板區之一。今年以來,旬陽市啟動實施鄉村振興“1226”示范體系建設,謀劃包裝鄉村振興示范建設重點項目23個,總投資27.86億元,其中當年計劃投資14.83億元,以項目建設推動“1鎮22個示范村6個樣板區”鄉村振興建設見成效、出成果,“以點帶面、織線成網”帶動全域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需要“量體裁衣”。旬陽市堅持尊重客觀實際和農民主體地位,立足示范鎮村實情,通過群眾討論會、初審討論會、分析審定,“量體裁衣”定方案、列項目、編規劃。
同時,為凝聚起鄉村振興示范建設強大合力,旬陽市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落實、鎮村主干、群眾主體、社會參與工作機制,壓實市級領導包抓示范點責任,分別組建專班強力推動落實,實行“每月通報、季度觀摩、半年評價、年終考評”,加強督查督辦,持續跟蹤問效,確保示范建設項目建設有序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