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何升林 巴遠君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也是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更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長遠保障。旬陽市銅錢關鎮因地處秦楚邊關而著稱,與湖北毗鄰,和白河交界,距縣城50公里,山高路遠地少是顯著特征。面對海拔落差大、立地條件差、產業成型難等種種制約,銅錢關鎮因地制宜,提出“山上建農業園區、川道做民宿康養、集鎮開社區工廠”的思路,形成產業有龍頭企業帶動、產品有市場主體的良性循環模式,按照“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有效地帶動了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形成產業遍地開花、農民就地致富的發展模式,從而帶動人才回歸,激發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靠山吃山:山上建農業園區
馬保村是銅錢關鎮的傳統務煙村,眼下正是烤煙烘烤的關鍵時期,支部書記湛承文頂著高溫和煙農一起打煙葉,然后運輸到烤爐,提供技術指導,直到變成黃金葉才放心。“今年全村420畝烤煙豐產了,產值達到200萬元不成問題。”湛承文雖然汗流浹背,但是笑得一臉燦爛。
烤煙產業
作為主抓煙草產業的財政所所長,夏全勇也松了一口氣,在面對旱災的壓力下,煙草能實現增收是和13個煙草產業村的干群齊心分不開的。“今年鎮政府積極爭取,多方籌措資金新建聯建烤房14處56座,發展了優質烤煙4109畝,建成百畝示范園13個,創建千畝示范村1個。”夏全勇介紹。
雙河村海拔較高,是茶葉適生區,20世紀70年代就建設了茶園。太極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杜金宏決定對老茶園進行改造并且以茶園為依托開發民宿,目前200畝茶園改造已經完成,3公里景觀步道已經建成,小木屋、打卡點、民宿正在設計,明年春茶上市時有望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
銅錢關鎮雙河村高山茶園
七里村的趙家匾不適合玉米和黃豆種植,鄰村村民劉志琴作為鎮上的“歸雁”卻認為這是一塊寶地,投入重金流轉102畝土地發展黃桃產業。村支部書記屈孝本建議:“七里村有古村落,有七里峽自然風光,要是能建成集觀光、采摘、體驗、住宿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會更掙錢,也會增加集體經濟。”屈孝本的建議很快得到劉志琴和周邊群眾的高度認可,“桃花嶺田園綜合體”的打造如火如荼地開展,圖紙設計、景區道路建設有條不紊推進。而在相鄰的金盆灣村,已經建成的150畝黃桃園區碩果累累,黃桃酒、黃桃罐頭、黃桃干系列產品開發正在實施之中。
走遍銅錢關鎮發現,因地制宜、靠山吃山的做法比比皆是。野菜、竹筍、香椿、雞蛋、臘肉、自釀的甜桿酒都可以隨時隨地變現,而且有龍頭企業帶動,只要有貨,就不愁銷不掉。300畝碧根果產業園、500畝大紅袍漆樹產業園、20000畝拐棗產業園今年全部建成,達到了農民實現就地致富的目標。
靠水吃水:川道開發民宿康養
銅錢關鎮作為呂河的發源地和邊關要隘,好山好水好風光是其獨特的地理標簽。
3個國家級傳統村落、楚長城、千佛洞、紅三軍遺址等歷史文物古跡是不可復制的遺產,產業觀光園和農業觀光體驗園又賦予休閑康養新體驗,為一河兩岸的群眾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太山廟社區的河邊,黑瓦灰墻映襯著隨風搖曳的荷花,周邊稻田蛙聲一片,田里漂游著稻花魚,綠水青山之間就是尚都綠源公司的美食基地,在這里可以品鑒銅錢關鎮地道的拐棗酒,嘗到美味的臘肉,欣賞到怡人的美景,旁邊民宿可以小住,走時有辣椒醬、豆醬、干筍等特色農產品帶走。這是老板周尚的夢想,也是銅錢關發展產業的夢想。
銅錢關鎮的腌菜產業,農民種植的蔬菜可以隨時隨地變現
周尚是四川人,來旬陽市創業多年,瞅準了銅錢關鎮這獨特的地域,看到每天來觀光的人很多,作為招商引資的客商,在這里發展了辣椒2000畝。圍繞辣椒做起了大文章,園區可以觀光,辣椒可以做成美食,還能開發成辣椒醬作為特色產品。美食基地更是加工車間,農民吃不完的土特產都可以加工成產品,三五斤豇豆,七八斤辣醬,一兩罐豆腐乳,三四塊臘肉都可以在這里變現,經過加工包裝后,成為城市餐桌上的綠色食材。
屈政策作為天寶寨村的支部書記,用多年的土雞養殖經驗帶動了產業發展,“借雞還蛋、借雞還雞”發展模式一度成為經驗被各村效仿。打造的“鑫綠林”品牌廣受好評,因為有土雞這一招牌,加上每天游客增多,屈政策把老院子改造成秦楚驛站,集餐飲、民宿、休閑為一體。“周六需要提前預訂,周內每天5、6桌,現在還有10個民宿、20個養老小院正在建設。”屈政策滿是底氣。
銅錢關鎮的蜂蜜產業已經成規模,而且配套有蜂蜜加工、包裝車間
同是在天寶寨興業的楊厚根是“中國好人”,在外創業多年后毅然回鄉,以“中國好人釀中國好酒”為使命,決心把全鎮2萬畝拐棗以原漿酒的形式推向全國。投資了1700萬建成五龍灣產業觀光園,在這里,可以品嘗到美酒,體驗農耕文化,休閑康養兩不誤。據他介紹,每天來觀光的人達到200人次。
圍繞“農文旅”融合發展思路,銅錢關鎮充分利用自然康養、秦楚文化、紅色文化、富硒產業基地、美食美酒美茶、高山低溫氣候等獨具特色的優勢資源,高標準打造秦楚驛站、廟灣驛站、邊關驛站、尚都食材基地、雙河教學研基地等康養目的地,打造自然景觀休閑園、農業觀光體驗園、狩獵拓展訓練園、秦楚長城游覽園、特色民宿康養園、產品加工流通園等六個園區。突出產業發展地域特色和帶動效益,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種養綜合利用循環發展,提升產業發展質量。
就地務工:集鎮建社區工廠
赤巖社區是銅錢關集鎮所在地,常住人口達到萬余人,這里的居民來自周邊村落的移民安置,山上和川道的農民實現了就地就業致富,對于社區來說,開辦社區工廠破解了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
安康市陽坤玩具有限公司是蘇陜合作項目,也是鎮上招商引資重點項目。2021年開工后,在這里上班的婦女達到六七十人之多,平均工資可以拿到3500元,務工婦女不但能增收還能照顧家。據班組長馮忠芳介紹:“我干的是質檢員的活,每月可以拿到近4000元工資,不用出去就能保障收入,還能照顧家人,很滿足。”
銅錢關鎮社區工廠可以解決社區近100人的就業問題
在社區工廠對面,陽坤玩具總廠正在加緊建設。據社區支部書記袁治勇介紹:“這里將建成標準化生產廠房5000平方米,建成毛絨玩具電商中心、物流倉儲中心及毛絨玩具生產線3條。建成后,可以實現300人就地就業。”
李選陽的蜂蜜加工廠建在花繁葉茂的雙河村,采用代養的模式,帶動太山廟社區、雙河村、銅錢村、孫家坡村發展土蜂蜜2660余箱,蜂蜜生產車間引進流水線作業,開發的系列產品銷往省內外,而且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嘗到開辦工廠的“甜蜜”之后,他又投資80余萬元建成了大米加工廠,依托3000畝稻田,準備打造“綠佳然”品牌,增加大米的附加值。開發成稻田觀光產業后,更多的人就可以在家門口就業。
銅錢關鎮黨委書記張先鋒在談到產業布局時說:“我鎮土地零星分散,生物多樣性是最大特點。我們搶抓鄉村振興機遇,突出產業振興重點,謀劃了山上建農業園區,川道建康養民宿,集鎮建社區工廠的發展布局,實施了產業發展四個一和農民增收321模式,即一個產業一個市場主體,一個園區一個品牌,農戶戶均三畝林果園,兩頭生豬,一人務工。實現了農業產品能變現,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特色產業富民強鎮,有力地助推了鄉村振興。”
經驗和啟示:一切為了農民增收
銅錢關鎮和大部分邊遠鄉鎮一樣,交通制約明顯,土地條件相對較差,土地供給不足,人才相對匱乏,產業規模不大。但筆者在采訪中發現,銅錢關鎮堅持一個觀點:一切為了農民增收。無論是傳統的烤煙,還是新發展的辣椒,無論是山上的竹筍還是地邊的野菜,只要是農民種植或者養殖的山貨,都不愁銷路,都可以隨時隨地變現,達到了“農民富了,園區活了,產業興了”的良性循環,有以下幾條經驗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產業就是鄉村里的“聚寶盆”“蓄才池”,銅錢關鎮正是有了火熱的產業,讓村民就地致富,鄉村才能留住人,特別是留住年輕人和各類人才。也只有依靠產業振興留住了人,實現人才振興,才能助推鄉村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繼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融拐棗酒產業、民宿、康養、農耕文化于一體的民俗園
鄉村產業振興,要找準方向,突出旬陽山地特色。鄉村產業不能無序發展,也不能想一出是一出,必須要立足市場需求、自身條件、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以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取勝。銅錢關鎮突出山水特色,培育發展六大產業集群,園區綜合產值達到1.2億元。與此同時,銅錢關鎮大力推進農業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11個重點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銅錢關”品牌正在深入,找準了產業特色,鄉村產業才能做大做強。
產業振興要進一步延伸現代農業產業鏈,拓展產業價值空間。銅錢關鎮把現代農業和工業有機結合起來,在鄉村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米加工企業、制酒企業、蜂蜜加工企業等有效服務于農業和提高農民收入。同時,銅錢關鎮把農業和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提升農產品的文化品位,變消費產品為消費文化。把農業和休閑、康養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休閑、康養農業,包括田園綜合體、體驗農業、觀光農業等。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開發鄉村旅游等資源,最終形成農業產業與休閑、旅游、康養一體化發展。
鄉村產業振興也要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實現工業與農業、城鎮與鄉村聯動發展。圍繞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產品轉化增值,銅錢關鎮經過多年培育,建設了一批農產品加工基地,培育了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強與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更好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鄉村產業振興,要明確導向,促進農民生活富裕。當下,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必須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把鄉村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推動農民生活富裕,最終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