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秦榮濤
葉如綠波,花若紅云。地處旬陽市蜀河鎮三官社區農旅康養示范園的百畝荷花,將一春的孕育換做夏日綻放,滿載玉露瓊珠般滴落漣漪,柔美醉人的江南韻味躍然眼前。循著迷人風情,漸入藕花深處,從“無荷不江南”到“無處不江南”,一池荷花送來的不僅是經營理念、發展思路的轉變與調整,也勾勒出探索與實踐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以來的“三官答卷”。
以黨建之“要”切發展之“需”
近年來,三官社區切實把黨建統領作為繪就和美鄉村、推動全面振興的根本保障,通過“縱橫”交織激活創新動能,“點面”結合提升服務實效,“上下”同步匯聚民心共識,深入推進以“支部班子強、支書能力強、黨員作用好”為內涵的“兩強一好”示范體系建設,進一步激活了基層黨建“神經末梢”,盤活了黨員干部“肌體細胞”。
社區聚焦隊伍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立足“三會一課”和“五個群眾”工作法,把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黨紀學習教育等核心工作與人居環境整治、群眾增收致富等中心工作緊密結合,切實以“教育為先”助推“實干在前”,在以學思內化于心中培養一批經思想淬煉、有政治覺悟的黨務“能手”,在以踐悟外化于行中鍛造一批能大施所能、敢大顯身手的鄉村“行家”。使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基層黨組織的“思想根系”由表及里育牢,有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的“能力基石”由淺到深夯實。
同時,該社區以“五高五到位”為抓手,探索推進“田間黨建”模式,為紅色“引擎”再添紅色“動能”。在充分發揮支部書記“關鍵人”表率作用的同時,常態化組織黨員干部勤走房前屋后、躬問衣食住行、眼觀田間地頭、耳聽民意冷暖,全面推動民情“關鍵事”在一線掌握、在一線化解、在一線服務。今年以來,政策代辦、物品代購等27件民生問題處置在細、化解在實,群眾的揪心事、憂心事變成了安心事、遂心事。
以環境之“活”激振興之“水”
青荷出淤而不染,荷之美在不染煙塵、香遠益清,三官社區全面提升人居環境也“接天無窮碧,映日別樣紅”。通過“鎮級規劃、整村推進、連片打造、精準到戶”的思路統籌推進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農房改造等五個專項行動,讓“堂前搖曳滿庭花香,屋后綠柳隨風飄舞”從戰略構想走向了具體內容。
在“掃干凈、擺整齊、改旱廁、清污淤”的簡明指引下,三官社區以治理生活垃圾為重點,以農村改廁為突破口,為鄉村增綠、添美、提質。行動開展以來,累計開展衛生綜合整治50余次,組織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隊清掃240余次,創建“五美庭院”60戶、累計改廁100戶,農房改造135戶,持續靚“顏值”、增“氣質”、提“品致”。
針對房屋邊角、臨山坡臺等容易被忽視的閑余空地,該社區使之搖身一變成為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成為了鄉村風情中靈動的人造生態元素,為打造一院一景、景村共融、景景動人的三官畫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青山永在、綠水長流、村容整潔、美景常駐成為了其最美“底色”。
以產業之“新”尋前進之“道”
根植于“兩山”理念,三官社區錨定“古鎮后花園”精準定位,不斷探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吃法,力求“農林牧立體種養、農文旅多元融合”的“種子”埋得深,尋求以田園風光之“老樹”滋養人文農旅之“新芽”長得壯,務求綠色發展方向不跑偏、生態主線不走樣,以好山好水生金。
作為鑲嵌在蜀河流域現代農業觀光帶上的璀璨“明珠”,社區將學習“千萬工程”經驗轉化為服務鄉村的生動實踐,讓昔日的荒灘地變成了共擔共利、共創共贏的“金銀灘”,走上了以產業興旺高質量促進鄉村振興的“快車道”。通過由社區牽頭組織,以吸引投資、轉包租用等形式將零散閑置的耕地、林地流轉至集體經濟組織,建成集中連片的350畝高標準農業園并在合理劃分糧油生產、果蔬大棚、藕田魚塘、研學交流等功能分區,一個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田園觀光、研學旅游為重心、以生產天然有機農產品為支撐、以農產品加工銷售為補充”的板塊化、集群式特色園區呱呱墜地,行之有效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了經濟新增長點。
荷花開后三官好,佳景無限春不老。在新的征程中,三官社區仍將堅持不懈把握浙江“千萬工程”精髓要義,圍繞“清”、聚焦“富”、錨準“美”,一以貫之賡續“理論與實踐并重、美村與富村并進、塑形和鑄魂并舉”的發展基因。“荷”與“和”諧音,荷之美是江南之美,更是和美之美,三官由荷花所傳達出“和美”之路也必定會如“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般乘風立潮頭,直入“江南”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