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鄒一銘
8月12日晚,朱萬麗送走餐廳最后一位客人后,趕忙打開微信,給遠在旬陽市甘溪鎮施家坡村的胡文迅發了一條信息:上次的50箱桑葚酒見底了,趕緊再訂50箱。還有桑芽菜也給發100公斤。
朱萬麗是西安市一家陜南菜館的負責人,自從引進了桑葚酒、桑芽菜等產品,生意日漸火爆,炸蠶蛹、桑葉豆腐、桑葉焗蝦成了餐廳遠近聞名的招牌菜。
“去年胡文迅來送桑產品的時候,我本來是抱著支持農民增收的想法留下了一點,沒想到這些東西很受食客歡迎,后來,他們合作社還教給我幾個蠶桑菜肴的做法。現在,我們餐廳一個月就要用50多公斤桑葉、200多瓶桑葚酒呢!”朱萬麗說。
回鄉逐夢新天地
讓朱萬麗贊不絕口的這些桑芽菜、桑葚酒,是旬陽市興旬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興旬合作社)的優質產品。2015年,懷揣著對家鄉的深情和振興鄉村的夢想,胡文迅回到了旬陽縣(現旬陽市),在甘溪鎮施家坡村創立興旬合作社,發展蠶桑產業。
“我以前在山西省做礦山工程,每次逢年過節回家時,看到附近經濟條件不好的村民,我都會給他們送米、面、油。可十幾年過去了,我發現他們還是窮。這讓我深思:解決貧困不能光‘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于是,我和幾個朋友商量,先注冊一個合作社,帶動父老鄉親們增收,之后,興旬合作社就誕生了。”胡文迅說。
為什么選擇養蠶作為合作社的主要業務?
胡文迅說,種桑養蠶是施家坡村的傳統。以前,施家坡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桑養蠶。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家鄉,去城市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種桑養蠶的人越來越少。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胡文迅投資興建的旬陽市興旬生態蠶桑產業示范園(以下簡稱“示范園”)建成,總面積超過1000畝。
延長鏈條興產業
種桑養蠶的規模上來了,產品單一化的問題擺在了胡文迅眼前。“傳統的桑蠶養殖,對桑樹的利用單一,僅是把桑葉作為蠶的飼料。”他說,為了發掘桑樹的用途,他專門去廣東學習。
2020年3月,示范園的桑樹還沒有掛果,從廣東學習回來的胡文迅決定先給大家“露一手”。他把桑葉嫩芽焯水后加肉炒了,還做了湯、燉了魚,請村民吃了一頓桑芽宴。沒想到,一頓飯就把大家“征服”了。
“種了一輩子桑樹,不知道桑芽這么好吃,老胡說要把桑芽菜推向市場,我們很有信心。”村民任登福說。興旬合作社的第一個產品桑芽菜上市,當年就打開了銷路,賣到西安等地。
有了經驗后,胡文迅將興旬合作社的蠶桑產業串成了鏈:2020年10月,第一批桑葉茶上市;2021年5月,桑葚成熟上市;2022年4月,引入桑葚深加工生產線,制作桑葚干、桑葚酒等一系列農產品,同時桑葚觀光采摘園開門納客;2024年5月,合作社興辦的民宿開業。
融合發展作示范
返鄉創業近10年,胡文迅走出了從“一條蠶”到“一條鏈”的發展之路。目前,示范園擁有自動化養蠶室6000多平方米,以及蛋白系列桑葉菜生產線、蛋白桑芽菜生產線、桑葚果酒生產線等多條生產線,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
村民李升玲在合作社長期務工,每個月工資有5000余元,而在此之前,李升玲一家養蠶年收入也不過5000元,現在一個人一個月就能掙以前養一年蠶的錢。
如今,興旬合作社年收入達500余萬元,不僅壯大了當地集體經濟,還吸納帶動附近97戶200余人就業。
截至2023年底,旬陽市甘溪、白柳、麻坪等12個鎮都發展了蠶桑產業,全市桑園面積達2.2萬畝。其中,高效桑園3000畝,養蠶1.1萬張,產蠶繭440噸,實現總產值2300萬元。
“在興旬合作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帶動下,目前,旬陽市蠶桑產業鏈正不斷豐富完善,蠶桑加工企業達3個。”旬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以海說,旬陽市將以蠶桑產業強鎮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園區建設為重點,聚力強鏈補鏈延鏈,力爭蠶桑產業綜合產值達1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