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鄒一銘
10月29日上午,筆者步入旬陽市石門鎮白廟村,房前屋后的農家院落綠意盎然,縱橫交錯的水泥路干凈整潔。
在村黨支部書記秦德科看來,村里每條路、每片綠化的建設都有村民積極參與的身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我們村子建設中,已經成了一種風氣。”
步行至“秦家小院”,滿眼都是錯落有致的綠色,花木茂盛,農具整齊,地明窗凈,令人賞心悅目。
“有空地、不荒蕪,種上花、植上草、既爭芳、能致富……”這是石門鎮白廟村的村規民約,也是眼下的鄉村即景。
“伙計,來我家坐坐!”站在不遠處的54歲村民秦德盛人還沒到,就聽到他的吆喝聲。
“先坐下,喝口水。”
剛到門口,秦德盛一邊悠閑地給自家院子的小菜園澆水,一邊熱情地招待我們。
“以前,我家院子里堆滿雜物,自己看著都鬧心。今年6月,鎮村干部幫我發展‘庭院經濟’,重新規劃小院布局,翻修房屋、豬圈、廁所。”秦德盛說。
“一塊100余平方米、不規則的‘方寸地’圍上竹籬笆,不僅栽種了白菜、茄子、黃瓜等蔬菜,還種上了花椒樹,別看我院子不大,也能種出致富的‘花’。”秦德盛格外感慨。
曾經的村容村貌,可不是如今的“美景”模樣。“前些年村里環境還是臟亂差,家家戶戶房前對著垃圾堆,一下雨臟水橫流,令人無從下腳。”秦德科告訴筆者,以前村民們沿著馬路圈菜地,搭棚架屋,“你進一寸,我也進一寸”,看著糟心,住著也不舒坦。
2022年以來,石門鎮開展以“居室美、庭院美、廚房美、廁所美、綠化美、家風美”為主要內容的美麗庭院創建工作,發動村民就地取材,利用閑置的農具、廢棄的磚瓦,在自家房前屋后打造一批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小養殖園等園地。
可多年累積的臟亂差問題,怎么突破?
鎮村兩級干部挨家上門,勸導村民管好房前屋后、清退占道設施。村里發動熱心村民成立衛生協會,村民自我監督,既評衛生“清潔戶”也評衛生“加油戶”,都曬在村微信群里。
秦德盛家就在馬路邊,清退占道設施,自家菜園也得“退”。“一開始也有些不情愿。”秦德盛說,“干部反復說,黨員帶頭‘退’,思想慢慢也就通了。”
你家讓一尺,我家讓一尺,原先逼仄的馬路變寬了;衛生評比家家不甘落后,村里保潔費比去年省了一大半;上級資金“錦上添花”,基礎設施再提升……白廟村開啟大變化——屋前種花,屋后小菜園,村民“見縫插綠”,前不久還專門修葺了房屋外墻。
“打造庭院經濟樣板須協調聯動,關鍵是要讓群眾轉變思想、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石門鎮鎮長陳晶說,周邊村民眼見白廟村越來越美,爭著申請庭院經濟示范戶打造。
“村子是我們自己的家,人人出把力,幸福家園一定越來越美。”秦德盛一句話,道出了村民的心聲。
截至目前,全鎮累計動員群眾2800余人,清理農戶“三堆”120余處,殘垣斷壁100余米,廢舊房屋24余間,各類生產生活垃圾300余噸。全鎮12個村(社區)已建成庭院經濟示范戶260余戶。
“我們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全面落實旬陽市委‘除、凈、美、業、和’要求,統籌‘戶、院、線、片、面’建設,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實現了‘一時美’向‘長久美’轉變,‘大整治’向‘精細雕’的轉變。”石門鎮黨委書記胡秀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