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卜發林 孫華剛
近年來,鎮坪縣立足區域定位和縣域實際,探索建立“十個一”工作機制,讓鄉村振興有章可循,讓農業農村發展高質量推進。
一個標準陣地提升“軟實力”。以村級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作為組織振興、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將全縣58個村、7個社區建成“十有”規范化、標準化的活動場所和陣地,同時,合理布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廣場等,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陣地聯系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軟實力”。
一支過硬隊伍當好“領頭雁”。由縣委統籌在優秀黨員、后備干部中擇優選派政治過硬、作風過硬、敢拼敢闖、熱愛農村的黨員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每年開展研判調整,對工作不積極、村情不熟悉、發展不出力、人在心不在等履職不力或不能勝任的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長、隊員及時召回調整。第一書記出征儀式。縣委組織部負責每年對村“兩委”班子進行研判,及時調整群眾意見大、工作推動滯后、發展無起色甚至有倒退的村“兩委”班子。通過定期研判調整,打造一支過硬的“領頭雁”隊伍。
一個村級要情展示“好形象”。圍繞本村目標定位,高度總結提煉村情、民情、文化、歷史、資源稟賦等,形成簡明的村情簡介,主要包括基本村情、鞏固銜接方面取得的成效、未來的發展定位和目標等,將村情簡介提煉成對外宣傳、展示美麗鎮坪美麗鄉村的推介詞。
一個主導產業明確“增收路”。深入研究村莊歷史、特色、風俗、優勢等,通過橫向對比系統分析地理條件、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歷史遺存、人文資源等因素,結合全縣的中藥首位產業、康養旅游、生態環境及“安康富硒”等優勢,形成一業(中藥材)主導、多元發展的生態化綠色化產業發展體系。
一個綜合規劃繪好“作戰圖”。統籌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等因素,突出鄉土風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重點,廣泛征求村內鄉賢、退休干部、能人大戶、村民代表等意見建議,科學合理編制村級規劃,全面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做足村味、村業、村居、村禮、村趣、村藝等文章。
一條工作底線樹牢“安全觀”。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國家后評估和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標準,重點關注三類重點人群,緊抓穩糧擴豆,對本村鞏固銜接工作全面進行梳理,明確底線任務,切實強化村“四支力量”的紅線意識、底線意識、責任意識,堅決守住規模性返貧、糧食生產、耕地安全等工作底線。
一套任務清單壓實“責任狀”。科學制定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全面分解落實年度鞏固銜接重點任務、重點項目,明確責任人及完成時限等。每季度由支部書記負責召開村“兩委”會議,將階段性工作任務分解到月,明確村“兩委”成員、網格員、群團組織、公益性崗位等各領域人員的工作重點,責任到人到時間節點,形成鞏固銜接工作季度工作清單。每月組織“四支力量”制定周工作清單,將重點工作細化到人,一周一推進、一周一通報,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有序推進。
一批優質項目夯實“支撐力”。對村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招商引資項目實行分類管理,編制項目謀劃清單,精心抓好項目策劃儲備,實行動態調整、梯次推進、滾動實施,形成強大的項目支撐。同時,做好在建項目的環境保障,制定重點項目建設任務推進責任清單,明確項目推進環境保障責任人、項目建設時間節點,圍繞征地拆遷、土地供應、群眾引導等工作,及時解決突出問題,促進項目順利實施、高效推進。
一套落實機制劃定“獎懲圖”。實行“三單”管理。按照“月初曬單、月中跟單、月底清單”的模式,量化工作任務,細化工作責任,精準核實工作成效。實行“三色”督辦。對“三單”管理中出現的落實滯后事項,全部納入督辦內容,實行“藍”單提醒、“黃”單整改、“紅”單問責。實行“三個”納入。對“三單”管理事項落實的核查結果,全部作為工作實績,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個人績效檔案和問題線索移交。
一批典型示范形成“探路者”。緊盯“五大振興”,切實發揮鄉村振興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推動示范村建設、示范戶培育。圍繞中央及省市縣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標準和要求,選擇基礎好,發展優勢明顯的村,整合各類資源建設一批鞏固銜接工作“試驗田”和“樣板區”。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引領群眾爭當示范,每村培育各類示范戶不少于10戶,逐步打造產業興旺、環境宜居、民風淳樸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