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杜韋慰)仲夏七月,生機勃勃。今天,鎮坪縣舉行魚苗投放活動,稻田正式入駐“新居民”,6000多斤魚苗被放進水稻種植示范點的水稻田中,開啟了稻漁油綜合種養殖模式。
和煦的陽光灑在稻田里,一望無際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大早,在曾家鎮青臺村、桃花村,城關鎮文彩村的稻田便道上,水稻種植示范點的元泰農業公司、城關鎮文彩村的彩稻香野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和村民們正有序投放“稻花魚”魚苗,看到一只只活蹦亂跳、個頭肥大的魚苗,大家心里樂開了花。
“實現一地雙收,一水兩用,稻漁綜合種養可以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水稻栽培和水產養殖技術的對接與集成,可以大幅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綠色生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節省農藥、化肥、人工成本,收獲的稻米優質優價,加上養殖的魚類等水產品,有效提高農民收益。讓農民的生活稻花飄香,年年有魚”。
鎮坪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杜章華在現場為大家講授發展稻漁油的好處以及稻田投放魚苗的科學原理。
“今天我投放了3600多斤魚苗,魚苗養在稻田里,收了水稻又可以賣魚,一季水稻掙兩份錢,劃算。”元泰農業公司的總經理李松和妻子羅明香滿心歡喜的告訴我們說:“今年種植了600余畝水稻,用一部分合適的地塊通過稻田+養魚的模式,每畝地的收益預計可從原來的 2000元提升至4000元左右,經濟效益翻了一番。還可以實現種植、養殖、休閑一體化發展,拓展了我們的增收空間。”
彩稻香野公司的總經理黃均香說:“我今年種植了一百多畝水稻,目前長勢非常好,計劃明年擴大種植規模,帶動全村的人一起發展稻漁油。”
“今年通過試點創建,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稻+漁+油”綜合種養殖模式,利用了生物共生原理,每年油菜收獲之后,再以水稻種植為中心,漁業養殖為主導,生態安全為保障,產業發展為推動,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今天投放了6千多斤魚苗。”縣農水局產業辦劉進華主任說。
接下來,鎮坪縣農業農村和水利局將以1500畝高標準水稻種植示范點為著力點,因地制宜在全縣大力推廣“稻+漁+油”綜合種養模式,并給予相關技術指導,著力提高稻田綜合種養水平,帶動農戶提高稻田產值、促進稻漁油生態能量循環,進一步增加收入,推動全縣生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