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靜 肖成榮
三月的秦巴山區還帶著料峭寒意,鎮坪縣城關鎮新華村絞股藍種植基地已翻涌著春潮。翻土聲、說笑聲與山間鳥鳴交織成曲,50余畝田地里,20余名村民正搶抓墑情開溝起壟,播種著絞股藍的綠色希望。
“老吳,壟溝得再挖深半指頭!”村黨支部書記楊自宏蹲在黃土地里,拇指卡著鋤頭柄比劃。自從村里決定規模化種植絞股藍,這個皮膚黝黑的漢子就成了田間常客。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墑情數據和農戶需求,此刻正手把手教村民調整壟溝深度,“絞股藍根莖嬌氣,淺了保不住墑,深了又怕爛根。”
變化始于去年冬天。村“四支隊伍”帶著合作社成員,把全村一百多戶門檻都踏平了。“藥材金貴,種砸了咋整?”“巴掌大的坡地,能成氣候?”起初鄉親們心中直犯嘀咕。楊自宏和村干部們帶著從平利廣佛請來的技術員,挨家挨戶拍胸脯:“合作社提供種苗、技術員全程指導、集體兜底銷路,大家只管把地種好!”楊自宏的“三包”承諾終于讓大伙吃了定心丸。
69歲的楊成林把自家15畝坡地交給了合作社。他蹲在新翻的地頭搓著老繭笑:“往年種苞谷,秋收時野豬來拱,累死累活掙不到兩千塊。現在光土地流轉費就三千多塊,還能在自家地里打工掙錢,年底還有分紅,這賬怎么算都劃算。”說話間,他掄起鋤頭示范新學的開溝技法,溝沿筆直得像用墨斗彈過——這是技術員特訓的成果。
田間地頭的“土課堂”成了最熱鬧的地方。從廣佛來的技術員范茂青捏著絞股藍種苗蹲在地頭,十幾個腦袋立刻圍成圈。“剪成5厘米左右的小段,每小段1—2節,再按株行距30厘米×50厘米開穴,每穴放入1小段,覆土約3厘米,栽后及時澆水保濕。”范茂青邊說邊用樹枝在地上劃出行距標記。山風掠過坡地,裹著發酵農家肥的氣味,田坎邊堆著的十幾袋肥料正被村民們用籮筐往地里運。
“墑情正合適,這批種苗算是扎下根了。”楊自宏抓把潮土在掌心捻開,轉頭叮囑正在施肥的村民,“底肥要離根莖三指遠,太近燒苗,遠了不頂事。”
山下村委會文化活動廣場,二十余名村民正在領取“務工工資+土地租金+分紅”的“三金收入”。合作社創新的“包片管護”模式,把種植地變成責任田,農戶既當“田保姆”又能掙工資。負責管護的楊成林掰著指頭算賬:“土地流轉金3000元,管護工資每畝300元,年底還有分紅,這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暮色漫上田間地頭時,楊自宏還在田埂間轉悠。他的筆記本新添了幾行:老周家地塊墑情偏干,明早要組織挑水澆灌;聶家地壟距寬了五厘米,得帶卷尺復查……“再有二十天就該出苗了。”他望著漸暗的天際喃喃自語。
截至目前,新華村已完成絞股藍種植30余畝,50余畝示范基地將在近日全部栽種完畢。待到盛夏時節,這些倔強的草本植物將在大巴山的懷抱里舒展藤蔓,而新華村的故事,才剛剛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