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靜
“周大哥,棚里草莓還剩多少?我帶客人來嘗鮮啦!”
“劉書記往東邊走,那壟草莓正紅得透亮!”初春的晨霧里,鎮坪縣城關鎮文彩村駐村第一書記劉啟淵循著應答聲掀開塑料棚簾,暖流裹挾著草莓甜香撲面而來。周賢明師傅正手把手教游客采摘:“拇指食指捏住果柄,手腕一轉就下來了……”
棚外寒風料峭,棚內卻是一派盎然生機。翠綠藤蔓間綴滿紅寶石般的果實,三五成群的游客挎著竹籃穿梭其間。“帶孩子來體驗農趣”“拍組草莓寫真發朋友圈”“給親戚捎點新鮮貨”的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周師傅穿梭在田壟間,臉上的笑意比草莓更甜:“從臘月忙到初夏,雖然腳不沾地,但看著大家吃得開心,我這心里頭就跟草莓似的甜津津。”話音未落,手機又響起了送貨訂單,他樂呵呵地將今早采摘的草莓裝車送往縣城。
這份“甜蜜事業”正在城關鎮遍地開花。文彩村積極探索“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將零散種植戶擰成一股繩。原本觀望的鄒樹禮眼見草莓產業紅火,果斷將自家3畝地改種奶油草莓。從施底肥到覆地膜,技術員全程指導,如今棚內紅果壓枝。“畝產1200斤,均價25元,刨去成本還能落5萬元。”老鄒盤算收成時,幾位村民正在隔壁棚里疏果追肥,農忙時節,草莓園能為20多戶村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向南三公里,蔬菜村永禾源農業園呈現別樣景象。大棚內,工人弓著腰將車厘子苗木根系浸入含生根粉的水溶液,負責人何澤兵叮囑道:“浸泡別超2小時,濃度要控制在0.1%。”苗木移栽區,周吉成邊培土邊感慨:“以前在外省工地日曬雨淋,現在守著家侍弄這些‘金苗木’,月入3000元還能照顧老小。”
養殖區5萬羽蘆丁雞撲棱著翅膀。發酵池里雞糞正化作滋養果樹的有機肥。“這些‘小東西’可是寶貝,既下蛋又產肥,車厘子吃著‘營養餐’,環保又增收。”負責人何澤兵介紹,園區通過種養循環模式,帶動周邊1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超5000元。
近年來,該鎮錨定“一園一品”發展戰略,既避免同質化競爭,又形成規模效應。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不僅豐富了群眾“果籃子”,更拓寬了“綠色”產業路。從設施蔬菜到中藥材種植,從生態養殖到農旅融合,城關鎮正以產業振興為筆,勾勒出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的幸福“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