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志順 劉成軍
在紫陽縣高橋鎮何家堡村,“我為群眾辦實事”清單列得細、結果落得實。“90后”新任村支書夏品旭說:“我們通過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打開了村‘兩委’工作的新局面。”
夏品旭出生于1991年,是村“兩委”里年齡最小的。他也有較為豐富的經歷:大學畢業后入伍參軍,在新疆喀什當了4年邊防武警,復員后到杭州一家公司上班,后來又自己創業。
2020年底,村“兩委”換屆,夏品旭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回鄉任職是眾望所歸,也是夏品旭從未表露的理想。在他的心中,早已有一個美好的故土家園。特別是他在杭州工作期間,看到當地美如畫卷的山水田園、蓬勃興起的集體經濟、安居樂業的農村群眾,他不禁感嘆:“什么時候我的老家也能搞成這樣呢?”
當他激情滿懷地回到何家堡村任職時,卻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以前長期在外讀書和工作,對村上情況的了解還停留在表面。夏品旭說,回村上任職后,才發現存在班子成員思想懈怠、信訪等遺留問題突出、增收產業薄弱等一系列問題。
如何快速打開局面?這是夏品旭面臨的最大問題。所幸他有一個好“師傅”——高橋鎮黨委委員李興衛,他是何家堡村的聯村領導,曾在高橋鎮裴壩村任村支書20年,成功創建該村為陜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陜西省文明村。
兩人商議,決定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凝心聚力辦實事,克難奮進開新局。村支部牽頭,組織全村黨員和村“兩委”成員來到紅色教育基地芭蕉口老地委革命遺址,追憶革命歷史征程,緬懷先烈豐功偉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洗禮,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性意識,提高凝聚力、戰斗力。隨后,該村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抓手,堅持支書帶頭辦實事、黨員承諾做好事,用心用情用力服務群眾。
何家堡村六組的盧國華是產業增收的重點培養對象,夏品旭主動結對幫扶。6月上旬,筆者在盧國華的房前看到,波光粼粼的藕田里,蓮葉探出嫩綠的新枝,白色的羊群在灌木林里游走覓食。在夏品旭的幫扶下,盧國華共養殖了能繁母豬5頭、羊20只、牛3頭。考慮到糞污處理問題,夏品旭借鑒循環農業模式,動員盧國華栽種了2畝蓮藕。通過種養殖相結合模式,預計今年可增收9萬元以上。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夏品旭說:“村黨支部班子能夠凝心聚力是最大的轉變,支部委員能夠主動謀劃工作,積極主動為群眾服務。同時,村上低山流水養魚、中山茶葉產業、高山畜牧養殖的產業振興計劃正逐步啟動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