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是北方傳統的農歷小年,紫陽縣蒿坪鎮全興村已經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孩子們在追逐玩耍,老人們見面互相問好,不時見到一些村民手里提著購置的紅燈籠、臘肉等年貨。
“這兩天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宣傳工作外,今天我還對接了紫陽縣茉莉公益聯盟社會組織在村里開展送溫暖活動,對村里50余名困難群眾進行了慰問。今年我將圍繞產業興旺,村居環境治理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全興村第一書記詹世弟說,“我是2017年3月從縣政府辦被組織派駐到村的。3年多的駐村時光,我從陌生到熟悉,從彷徨到安然,從失落到知足。既然來了,就要把這兒當家。”
全興村山大人稀、產業薄弱,全村共有447戶136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05戶972人,由于位置偏僻,交通落后,村民主要靠天吃飯和外出務工解決生計,屬紫陽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通過深入實際調查走訪,詹世弟找到了全興村貧窮的原因:基礎設施落后、沒有規模產業、村辦公場地狹小、村“兩委”班子戰斗力差。
打通全興村3組仙洞灣片40多戶200余人的出行道路,成為他到村開始實施的第一件大事。為了獲得修路占地的每一戶人支持,他親自上門做工作,同時協調落實修路資金,申報道路硬化項目。通過多方爭取,要來了項目資金,新修道路4公里、拓寬道路6公里、實施水泥路硬化項目4.5公里,對原有道路進行了改造維修。如今,全興村的通組路、產業路已全部建成。
為解決村辦公條件差的問題,詹世弟通過向縣政府辦領導爭取,購置了電腦、打印機、空調、辦公桌椅、會議桌等必要的辦公設備,還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購買了廚房餐具、就餐用具等,讓駐村隊員能安心駐村工作。
為解決村上無衛生室,村委會辦公房功能配套不齊全等問題,詹世弟協調爭取項目資金,親自設計圖紙,在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修建了新村委會辦公用房和衛生室,配套建設了體育文化廣場,安裝配齊了相關的體育文化器材設備,提升村公共服務水平。
看到詹世弟是來干實事的,村里的很多能人都愿意回來創業興業。詹世弟提出的以茶葉為主、花椒為輔、突破林果、試種藥材等產業發展思路,逐漸得到了大家認可。
吸引本村外出創業能人詹小金回鄉,成立了光宏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建成年出欄2000頭養豬場一個,帶動群眾做大做強村養殖產業;鼓勵女能人陳敘蘭回村,創辦響水洞養雞專業合作社,發展林下養雞產業,帶動貧困戶分散發展養殖業;引入神龍富硒公司在村流轉土地發展花椒300畝,配合支持其建設省級農業園,發動產業大戶與企業合作種植花椒200畝,指導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汪從安等3人成立了全興村興雅花椒專業合作社;引進浙商成立紫航農業有限公司成功試種水芹菜,發展果木和中藥材種植,現已建成果園300畝、中藥材100畝;連片建設了300畝新茶園,配置設備成立茶葉服務隊管護了800畝老茶園,帶動貧困戶管護茶園。
村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汪德華曾經存在等、靠、要思想。為激發其脫貧內生動力,詹世弟上門不厭其煩主動做他的思想工作,還幫他解決了住房問題,聘請他為村環衛工人,月工資600元。如今的汪德華購買了四輪機動車跑生意,還搞起了根雕生意,成為村里的脫貧典型。
為解決村上干部后繼乏人問題,詹世弟通過做老黨員柯玉富的工作,動員其在上海大飯店做廚師的二兒子回村當信息員,如今已成為村文書,正作為村干部的后備力量進行培養。引導本土人才回村發展產業,并成功培育2人為入黨積極分子。
3年多來,詹世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質。“全興村盡管退出了貧困村序列,但鞏固脫貧成果是當務之急。要持續走產業規模化的路子,延伸產業鏈條,壯大村集體經濟,從長遠解決群眾持續增收致富的問題。”詹世弟告訴記者。(作者:程 偉)
——原載2021年2月16日《陜西日報》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