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毛潤 文/圖
連日來,紫陽縣茶業發展中心充分利用自主研發的富硒茶產業調度孵化中心平臺,及時收集各類有關開園前的茶園管護、采摘、制作、生產以及設備調試等棘手問題100余條,并借助科技特派團資源優勢和當地土專家力量,通過送技下鄉等方式深入田間地頭、企業車間,對疑點難點問題逐一破解助力春茶生產。
走進高橋鎮多功能會議室,只見來自雙橋、麻柳、毛壩、瓦廟、高灘等兄弟鄉鎮的80多家從事茶產業的中小企業負責人早早等在這里,希望通過專家教授的答疑解惑來破解自身遇到的生產加工難題。據了解,此次講座邀請到的是科技特派團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曾建明研究員,主要圍繞紫陽縣茶葉主要產品:銀針茶、翠峰茶、硒香茶生產加工技術規程以及廠房設備整備等內容進入深入淺出講解,并不時與臺下群眾親切互動,解答他們的疑問。“今天這個培訓算是來對了,我做出來的毛尖總是去不掉茶葉自帶的那股青草味,通過曾老師的解答才曉得是在殺青工藝上出了問題,問題一解決我的茶葉就可以賣個好價錢了。”來自麻柳鎮的一茶廠老板興奮地說。
△ 科技特派員田間支招
一邊是會議室里的理論交流,另一邊是茶園里的實踐操作。為同步解決茶企、茶農理論和實踐中的不同問題,來自該縣茶業發展中心的“土專家”技術干部邱紅英,走進煥古鎮大連村的山坡茶園里,采取理論加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現場講授生態茶園的管理、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及標準化采摘等實用技術,用通俗易懂的話確保茶農聽得懂、學得會、管得好。“邱老師講的很到位,讓我弄清了在茶園管護方面存在的問題。我要用科學有效的方式管理茶園,提升茶葉生產加工質效,爭取讓這片茶園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大連村茶農袁光發說。
據了解,紫陽茶葉品質好,但是茶樹生長條件差,按照傳統一年三季采茶,茶樹營養跟不上,優質茶產量低。為破解這一難題,改變茶農生產習慣,科技特派團專家通過實地走訪、科學分析、因地施策、包點示范等方式,制定了符合紫陽高山陡坡茶園高效栽培的“一季采茶、三季養樹”技術,通過幾年的探索實踐,目前成效顯著。全縣已累計發展茶園26萬畝,年產茶12000余噸,綜合產值超過65億元。特派團專家還根據紫陽茶產業發展現狀持續深化交流,成功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指導實施品種選育、綠色防控、高效生產等科技項目14項,研發2種有機復混肥和8個茶葉新品種,為紫陽科技興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為科技特派團成員,有責任和義務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科技力量改變山區產業的發展現狀,讓更多的茶農享受到科技提升所帶來的紅利,助力紫陽茶產業跨越發展。”科技特派團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曾建明研究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