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志順
3月20日,春分。春日融融,春山萌動,張顯華又端著茶杯來到茶園看看長勢。擔心前些天的倒春寒凍傷茶芽,幾乎隔天就要來看一回,他把這片茶園當幺兒一樣疼著,當長者一樣敬著。
張顯華家住紫陽縣城關鎮青中村,小地名皇茶院。他的茶園就在家門前,去年冬天施下的羊糞顯現了效力,茶芽生發得整齊肥壯,在晨光下舒展著細密的白毫。
紫陽是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有茶園26萬畝。陸羽的《茶經》開篇即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紫陽正位于巴山北麓。
皇茶院曾有一棵大茶樹,人們搭著梯子上樹采茶。張顯華說,可惜的是,茶樹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被砍掉了,用來烘炕遭秋雨淋濕的苞谷。
張顯華家的這片茶園是什么年代種下的,村里年紀最大的老人也說不清楚。茶樹長了又修,修了又長,唯有土下掩著的拳頭大、碗口大的茶蔸,隱藏著它的古老。張顯華的爺爺在新中國成立前就租種了這片茶園,土改后茶園又劃分給他們家經營。從20世紀80年代末,張顯華擔任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31年,他一方面務好自家的茶,另一方面帶領群眾種茶,現在全村有茶園2000多畝,人均超過2畝茶。脫貧攻堅期間,村上引進致富能人周顯勤回鄉興辦茶廠,選址就建在皇茶院的茶園邊。叫什么名字呢,大家討論,就叫“皇茶園”。
安康市政府辦包聯青中村,籌建一座以茶為主題的村史館。幫扶干部找到一張光緒九年縣衙征集貢茶的信票圖片,排在第一的就是“汝河春分茶十斤,白茶十四斤”;什柙赫幦旰恿饔颉r間回溯到142年前的春分日,張氏先祖們可能正在趕制貢茶。
卸任村支書的張顯華,有了更多的時間侍弄茶園。不是為了一家生計,而是要務好青中的茶、歷史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