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濤
新中國從一窮二白起步,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取得了過去做夢都想不到的長足發展。經濟總體上保持了長達40年的高速增長,在2012年前后已總體上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擁有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門類,細化的產業分工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和快速的供應鏈響應能力,標志著中國徹底打破了幾千年傳統農業型社會藩籬,成功轉型為現代工業化國家,這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壯麗的發展轉型。
有關統計數據顯現,中國經濟總量已從1978年只占世界的1.7%、美國的6.8%提升到2020年GDP首超100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經濟比重升至17%、占美國GDP的73%。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達114.4萬億元人民幣,占世界經濟比重預計超18%。
中國1978年人均GDP僅有381元,在2019年人均GDP首破1萬美元,2021年突破1.25萬美元。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在2019年升至10410美元,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2000年,在世界銀行公布人均GNI數據的207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排名僅為第141位;2019年,在公布數據的192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上升至第71位,較2000年提高70位。近十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從“低人類發展水平”躍升到“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進步幅度之大在改革開放之初是不可想象的,在人類歷史上也是從未有過的。
但我國目前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在產業結構方面尤其是制造業還停留在中低端,人民并不富裕。國家統計局提出的絕對標準是,家庭年收入在10萬至5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群體定義為中等收入家庭。我國現有中等收入人口約4億左右,還有6億人月均收入低于1000元。中國還有10億人沒有坐過飛機,2億多中國家庭沒有抽水馬桶,國人獲得大學本科以上教育的比例僅有4%,而美國卻有25%。
最突出的問題是,大多數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以及年輕人就業都比較困難,這主要與我國的企業及產品結構在世界產業鏈中處于中低端的位置有關。我國的人口紅利正在以肉眼看得見的速度消失,而我國占相當比重的就業人口適應的還是我國目前的產業結構,而不是亟需邁上中高端的產業結構——這正是所謂發達國家在千方百計圍堵和防范我國的地方。據國家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中國2021年人口凈增長只有48萬,自然增長率0.34‰,老年人口規模和比例持續上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突破2億,占全國人口比重14.2%,人口趨于零增長和人口老齡化比預期來得更快。
而由于全球治理結構的不合理,全世界貧困差距拉大,兩極化分化日趨嚴重,因龐大的貧困人口購買力嚴重不足導致世界總需求萎縮。新冠疫情暴發和美國人為制造“芯片荒”以及圍堵打壓我國高科技企業,又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嚴重沖擊。世界經濟以及我國經濟增速的總體下行,總會讓國內外各種媒體、會議和人們議論紛紛,但這是世界現行體制下經濟發展的規律,并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由于世界政治、經濟秩序形成已久,且有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雖然國內外出臺各種政策能解決眼前一些問題,特別是中國作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一直在強勁帶動世界經濟增長,但全球經濟發展總體上趨緩的走勢很難改變,甚至有發生世界經濟系統性紊亂的風險——其實局部紊亂已經在2008年前后從華爾街開始傳導并不斷演變。當然,從長遠來看,眼下的一些困難其實還不算最嚴重的。
許多研究成果顯示:未來8至10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追趕期(持續較快上升期),我們叫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總量極有可能超越美國;2028至2035年之間,是全面超越期——很多領域開始領跑世界,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一個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經濟總量會較大幅度超越美國(我國“十四五”規劃及2035年遠景目標預示,2035年中國經濟總量、人均GDP預計與2020年比會翻番),人均GDP和人均GNI將突破兩萬美元,中等收入人口總量會翻一番,形成世界無二的最大單一市場。隨著人口總量特別是就業人口的持續下降,我國的發展增速會持續減緩,這個時候一般企業特別是中低端制造類企業會非常難生存。這是必須面對的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只有“中國制造2025”“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雙循環”“一帶一路”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宏偉戰略舉措實施成功,才能打破這一僵局。但在我國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后,人口若出現陡坡式甚至斷崖式下降,整個經濟乃至國家發展的活力會嚴重衰退。所以,現在必須采取強有力的各類政策調整,扭轉人口生育率和自然增長率持續下降頹勢,提前應對我國21世紀下半葉將面臨的各種比現在嚴峻得多的挑戰。
而這些,對我們個人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需要提前做好應對。
一是對經濟增速和收入增速會不及預期要有心理準備,要有“過緊日子”的思想。人們很容易會潛意識地用前幾十年我國經濟爆發式增長看待今后幾十年的發展,以為經濟一直會像前40年那樣持續快速發展,家家財富的增長(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工資類收入和房產增值收入)會像過去幾十年這樣成倍增長。但實際上許多發達國家因經濟增長乏力近幾十年來人均收入并無大的增長,這與我國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因我國乃至世界經濟增速減緩導致政府財政收入、絕大多數企業利潤和人均收入增長減緩,這種趨勢是大概率的,并正在形成。中央已經連續幾年明確要求,各級政府要真正過緊日子,中央政府首先帶頭,基層尤其要注意“六保”并特別強調保運轉。今年中央本級支出安排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要求各項支出務必精打細算,一定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最高層傳遞出的信號已經非常明確,這不僅僅是為了應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各種壓力,而是著眼于中長期。每個家庭和個人的支出也要非常理性,家庭大額支出特別是大額投資性支出安排一定要慎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要合理消費,不能因超前消費和收入不及預期而影響日常生活。
二是要把提升自身素質和提升工作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要牢固樹立終生學習理念。從長遠看,我國經濟發展告別了粗放式甚至是野蠻式增長階段,以提出新發展理念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為標志,進入高質量平穩發展新時代,整個國家的發展也在“五位一體”同步推進,由于現在世界上最強的對手組成的龐大政治經濟聯盟已與我國在各個層面展開競爭甚至打壓,這對我國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各方面的素質要求會大幅提高。構建創新型國家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建設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國家更尤為迫切。現在整個社會學習的風氣還不濃,我們大多數人整天處于應付狀態,終年幾乎不讀書,不充電,到現在還認為學習只是學生的事,頂多只是專業領域人員的事,這種錯誤認知在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群體無意識是很可怕的。不吃學習的苦,就會吃工作和生活的苦。身處飛速發展的時代,即使是中老年人也得努力提升素養,年輕人剛剛走向社會,更得長期努力補各種素養、知識和能力短板,增強必須具備的各種素質。國家近二十年安排大學擴招,近幾年又安排研究生大幅擴招,不僅僅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更重要的是從大幅提高我國高素質人才結構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來考慮的,大量高層次、緊缺型人才成為我國新時代最大的剛需。“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對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口素養提出了一系列更高的要求。我國的核心科技研發必須要有大的爆發,產業必須要邁上中高端,當然基礎科研是需要長期的積累才有可能突破的。從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出發,我國對教育、科技尤其是基礎科研還會做深度的政策調整。從我做起,牢固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應該是我們每個人人生幸福的必須。
三是對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會超過承受力要有思想準備,要培養抗打擊的能力。社會特別是家中長輩最容易忽視的是經濟發展增速長期趨緩對年輕人擇業及今后人生的長期影響。經濟增速長期趨緩,意味著市場競爭更趨激烈和殘酷,市場乃至整個社會容易出現長期的內卷化(所以必須大力推進“一帶一路”),絕大多數企業利潤會降低,各階層的人尤其是年輕人在市場上討生活會更加艱難。近年,國家對房地產業、教育培訓業、娛樂業、平臺企業和互聯網金融等領域出重拳整治和規范,不僅是為了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引導資本理性回歸實業,更有打擊造神暴富神話、倡導社會公平和推進共同富裕等多重考量。面對市場上此消彼長的各行業劇變,要有預判和前瞻意識,對自己的人生規劃要做適時地調整。這一點最難,但必須要勇于面對。年長者鼓勵年輕人要敢于走出去闖一條新路,但我們往往忽略的是,年輕人生長、成長的環境與我們大不相同,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的他們所承受的擇業、交友等壓力,遠比我們當初工作時要大得多,而他們入職前所經受的磨煉卻比我們要少得多。雖然時代賦予了當代年輕人可以自主選擇人生道路的權利,但對他們的素質要求和工作標準要高出我們那個時代很多很多。在這方面,無論是組織、家庭還是整個社會,對年輕一代所承受的各方面壓力體悟很不夠,對年輕一代能提供的各種必要幫助和包容還是太少,幾乎沒有為他們建立試錯、容錯、糾錯的社會機制。幫助年輕人培養抗打擊的各種能力,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相關組織和各個家庭的當務之急。
四是身處人口老齡化時代要積極主動加強與親人的溝通與交流,要努力排解孤獨感。我們的下一輩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求學和參加工作后也都天各一方,平時與親人缺少走動來往和思想交流,他們要獨自面對人生的各種選擇、各種壓力和煩惱。長輩想幫他們,可是隔著時空,加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成長環境和不同的人生理念造成的似有似無的隔閡,很難讓長輩和下一輩之間敞開心扉交流,彼此很難知道對方所需所求。上輩人尚好辦,可是作為獨生子女這代人要忍受難以言說的人生孤獨。這是我們這個時代親情之間最大的問題之一。怎么辦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我們要多換位思考,特別是做父母長輩的和單位的年長者,要盡可能體諒、包容我們的年輕人,不要用我們的思想觀念去禁錮約束他們,不要用我們的標準去評判他們,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成長的空間和獨立處事的空間,盡可能做到對他們做出的重大人生選擇不要橫加干涉。當然,話又說回來,也不是不管不問他們,因為這代年輕人基本上是一碗米養大的,經歷的困難和磨煉比我們少很多,工作經驗、為人處事和人生經驗等會比較欠缺,我們所經歷的苦難和教訓,可以成為他們成長的營養,但要以適當的方法傳授給他們,要讓他們能心悅誠服地接受。這就要我們兩代人甚至三四代人多加強溝通和交流,彼此知道各自所需所愿,并能盡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五是未來的發展對每個人的身體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每日在強身健體上花點時間。新中國的建立是上一輩人打了幾輩人的仗,流了幾輩人的血和汗換來的;新中國的飛速發展,也是我們吃了比別國人多許多倍的苦和累換來的,很多人的身體也往往被透支累垮。去年在醫院陪護生病住院的親人,在報銷費用時突然想到,在我們這輩人年老生病住院時,作為中國人口生育率最高峰時代的人群整體養老醫療問題,極有可能成為將來社會巨大的包袱,若身體健康出問題,會成為子女的沉重負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注重和加強身體鍛煉,健康生活一生,是每個人最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