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未歇,驚雷已至。北京時間3月5日,大地輕顫,蟄伏的生機在陣陣雷鳴中蘇醒。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具“破局”之意的時節,至此,春意掙脫寒冬桎梏,山河披綠,萬象更新。
“春雷驚百蟲”,驚蟄之名,源于古人觀察——雷聲叩響地脈,蟄蟲驚而出走。此時,陽氣升騰,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田間地頭,蚯蚓松土,蜜蜂逐花,屋檐下的蜘蛛也忙著織就新網。正如韋應物筆下,“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自然的生靈以各自的方式,奏響春的旋律。
驚蟄時分,有不少民俗,“驅蟲”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陜、甘、蘇、魯等省有“炒雜蟲”習俗,把黃豆、芝麻放在鍋里翻炒,寓意風調雨順。此外,民間還流傳“驚蟄吃梨”的民俗。嶺南人家以梨片煮糖水,寓意著和害蟲分離,遠離疾病。俗話有云“冷驚蟄,暖春分”,從養生的角度講,這個時節還是乍暖乍寒,容易口干舌燥,吃梨可以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
“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驚蟄是春耕的號角。華北地區冬小麥返青,農民忙著耙地防旱保墑,適時除草,早防病蟲害。華東、華南地區開始早稻播種,做好秧田防寒,茶樹剪枝追肥。如今的田間地頭里,千年農耕智慧與現代技術交織,讓土地煥發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驚蟄時節,陽氣初盛,易肝火上揚,宜食甘味緩肝火,飲菊花茶清肺熱;晨起打一套八段錦,活絡筋骨;夜間早眠,順應陽氣升發。
驚蟄至,春不誤。驚蟄的雷聲,是自然寫給大地的情書,喚醒生命勃發的狀態。愿你我皆如破土而出的嫩芽,在春的消息中,蘇醒、前行,擁抱每一寸光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