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182億元,增長7.9%,高于全省1.9個百分點;規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1.4%、10%、10.8%,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8.2%、10.2%,5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先后獲評中國營商環境質量十佳城市等多項榮譽,連續3年入選中國康養城市50強。各縣區20多項創新工作分獲中省認可與肯定。
累計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2.59萬戶,新(改)建村級標準化衛生室873個,到村電力、通訊、寬帶實現全覆蓋。石泉、旬陽分別創建為國家和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累計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2168處、通村通組公路1.15萬公里,完成避災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搬遷26.73萬戶、93.78萬人,建成搬遷安置區1364個,培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790個、新型經營主體2717個;建成新社區工廠587家、其中毛絨玩具企業308家(點)。當年9.4萬戶23.3萬貧困人口、845個貧困村實現脫貧退出,9縣1區全部脫貧摘帽。
以安康高新區為重點的各類產業聚集區,創造了全市30%以上的產值和80%以上的進出口額。安康高新區獲批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在全國169個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從2018年的69位提升至65位。縣域工業集中區新建標準化廠房61萬平方米,新增千萬元以上工業企業80戶、高新技術企業15戶,新上規模工業企業93戶。文旅融合發展步伐加快,新增國家4A級景區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各2個,寧陜入選全省旅游示范縣。
持續推進“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大保衛戰,實施天然林保護2040萬畝,綠化造林67.7萬畝,防控松材線蟲病區域2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850平方公里,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117個,建成運行縣鎮兩級垃圾污水處理設施144座,中心城市江南再生水廠正式投用。完成中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99項,整治生態環境“五亂”問題197個。中心城市空氣優良天數326天,環境空氣質量、城市水環境質量穩居全省前列。
成功引進項目458個、到位資金776.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830萬美元,增長35.7%;外貿進出口總額8.8億元,增長88.1%。成功舉辦第十九屆漢江龍舟節、“一帶一路”國際龍舟精英賽等活動。“安康智慧治理”平臺與“i安康”智能終端上線運行,市級政務服務網上可辦事項659件、“最多跑一次”事項460件。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到20.9萬戶,非公經濟占比60.6%。全年落實企業減稅降費11.3億元。
中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陽安鐵路二線建成通車,改擴建國省干線公路318公里。安康機場建設加快推進,西康高鐵項目前期審批手續全部完成。中心城市實施民生城建項目64個,完成年度投資23億元,九大片區15個棚改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7.5億元。新建和改造公廁80座,新增和維護城市綠化17.5萬平方米。新安康門戶區西康高鐵站前廣場等重點項目快速推進,完成年度投資49億元。城東新區張石大道等重點控制性工程陸續開工,年度投資15億元。
新增城鎮就業1.94萬人,免費職業技能培訓8.5萬人。224個教育重點項目完成投資6.8億元,中心城區新增學位6000個;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實現縣(區)全覆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實現縣級“二甲”醫院、鎮級醫聯體、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多重報銷一站式結算“四個全覆蓋”。首批43個生態康養與醫養結合示范區(園)建成投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效明顯,漢江大劇院投入運營。實施體育惠民工程125個,“十四運”場館建設扎實推進。掃黑除惡成效認可度和公眾安全感指數排名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