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進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冰雪產業大會上,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北京卡賓滑雪集團聯合主導的《冰雪藍皮書:中國滑雪產業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發布。該報告以滑雪產業為研究對象,旨在為北京籌備冬奧會、中國滑雪產業優化升級起到推動作用。
《藍皮書》主編之一、深耕滑雪產業多年的卡賓滑雪總裁伍斌表示,目前中國滑雪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若想在北京冬奧會后實現持續穩定發展,關鍵在于把體驗者轉化為愛好者,讓他們真正體會到滑雪的快樂,繼而留在雪場上。”
雪場和滑雪者數量持續增長
《藍皮書》在“總報告”篇章中對今年初發布的《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2017年度報告)》核心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中國共有滑雪場703家,2017年共有滑雪人次1750萬,滑雪者測算數字為1210萬人。3項數據近年來均呈現持續增長但增速減緩的趨勢。
根據書中提供的數據,2017年,全國新增雪場57家,增長率為8.82%,而2016年的增長率為13.73%。滑雪人次和滑雪者方面,2016年的增長率分別為20.80%和18.02%,而2017年僅為15.89%和6.08%。伍斌認為,雪場數量和參與人數減緩是正常現象,“因為場館建設需要一定時間,無論老雪場擴建還是新建雪場都需要兩三年。只有場館穩定下來,才可能在消費端形成增量。”此外,伍斌表示,增速減緩與氣候條件等也有關系。
同時,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也進程可喜。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27個省區市建有滑雪場,重慶、浙江、四川等南方省市的雪場增量位居全國前列。“現在很多南方地區已經在自發建設滑雪設施,可謂遍地開花。”伍斌說。
室內滑雪場數量領跑全球
除總報告外,《藍皮書》還對行業熱點現象和經典案例進行了深入剖析。其中,室內雪嘗旱雪雪場及模擬滑雪機發展迅速,尤以南方地區增速明顯。據統計,2017年全國新增室內滑雪場9家,總數已達21家,居全球之首,并有19座在建。旱雪的發展也是異軍突起。
伍斌認為,這種現象極具中國特色。一方面,在“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背景下,各地政府積極鼓勵興建雪常另一方面,國民收入水平增長導致消費升級,而滑雪作為相對新鮮且以家庭為單位的消費行為,必然受到更多人青睞。“在這種市場基礎下,不具備山地資源的地區和城市就會考慮替代性業態。”伍斌說。
伍斌表示,滑雪是一項“供給創造需求”的產業,新建雪場必然會帶動當地人參與其中,“室內雪嘗旱雪等都是非常好的普及推廣手段,這些業態近兩三年很可能會發展得非常快,并且直接影響滑雪人次的結構性轉變。這對于中國滑雪來說,是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培養有效消費人群是關鍵
《藍皮書》還提到,在2015年至2017年間,中國滑雪一次性體驗者人數占比由80%下降到了75.2%。伍斌認為,作為雪場的投資方和運營管理者來說,為客戶提供優質體驗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伍斌表示,中國滑雪產業目前仍面臨市場基礎相對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等瓶頸。其中,一些投資者“乘風而上”,期待以低產出在短時間內換取高回報,導致硬件設施投入力度不夠。“全國703家雪場,有75%是小型雪場,設施簡陋,很難給客戶帶來優質體驗,造成每年都有大量潛在客戶流失。”伍斌表示,目前中國滑雪還處于市場培育期,“初體驗者有多大比例留在雪場上參與這項運動,并形成有效消費人群,決定了整個產業未來有沒有前途。”
“北京冬奧會后,一些投機性資本可能會退出,不合理的場館會被淘汰,新增場館會大量減少。但冬奧會前的場館密集建設,已經為市場培育了大量消費人群。”伍斌認為,滑雪是一項黏性極高的運動,只要喜歡上就不會輕易放棄,“作為從業者,還是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市場培育就像學滑雪一樣,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培養出有效消費人群,整個產業就不會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