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朝慶
基本構想:沿漢江峽谷建成“漢江畫廊”山水觀光旅游帶,沿月河川道向南北延伸建成“月河走廊”生態休閑旅游發展帶。其中,“漢江畫廊生命藍道”貫通石泉南區,漢陰南區,紫陽、嵐皋、漢濱、旬陽、白河,以觀光體驗為內核;“月河走廊健康綠道”貫穿寧陜、石泉、漢陰、漢濱、平利、鎮坪,以康養休閑為內核。通過點(景區)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線(串聯)的集群化作用,和面(空間)上的特色鮮明,差異發展,功能互補,最終形成安康全域旅游整體競爭力。
2018年初,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后,我市隨即將全域旅游作為今后安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今年市四屆四次人代會提出,要堅定全域旅游發展方向,扎實實施旅游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旅游與其他領域深度融合。6月1日,市政府與省旅發委召開了全域旅游發展座談會,6月26日,市政協又召開了四屆七次常委會,專題協商全域旅游,這一系列的高層互動,為安康全域旅游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將全域旅游上升到戰略層面。
全域旅游是區域經濟的一個概念,它是指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勢提升,來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和社會共建共享,并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模式。我市旅游業起步較早,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歷屆市縣政府的強力推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旅游進入普通消費,全市各縣區發展旅游的熱情高漲,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
然而在熱情高漲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哄而上的景象,以文化古鎮為載體的特色小鎮反復復制,景區旅游門票經濟的舊套路依然是旅游開發的基本模式,同質化搶飯吃的態勢愈演愈烈。如何走出區域內同質化競爭的宿命,真正實現安康全域旅游的發展目標,我認為應結合安康的區位優勢、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產業特征等,高起點規劃,優化安康全域旅游的空間架構,推進安康旅游的現代化,具體來講就是沿漢江峽谷建成“漢江畫廊”山水觀光旅游帶,沿月河川道向南北延伸建成“月河走廊”生態休閑旅游發展帶。其中,“漢江畫廊生命藍道”貫通石泉南區,漢陰南區,紫陽、嵐皋、漢濱、旬陽、白河,以觀光體驗為內核;“月河走廊健康綠道”貫穿寧陜、石泉、漢陰、漢濱、平利、鎮坪,以康養休閑為內核,通過點(景區)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線(串聯)的集群化作用,和面(空間)上的特色鮮明,差異發展,功能互補,最終形成安康全域旅游整體競爭力。比如:月河走廊生態休閑旅游發展帶可以依次將寧陜定位為景區依托型,石泉為文化依托型,漢陰和漢濱月河川道定位為城市依托型,平利可定位為產業依托型,鎮坪發展中醫藥健康產業定位為科技依托型,既避免同質化競爭又能形成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的格局,增強整體競爭優勢。
一 :安康全域旅游“兩廊兩帶”架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兩廊兩帶架構建設的區位優勢分析。全域旅游只是以旅游作為優勢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驅動力的一種發展模式和理念,從傳統旅游的角度來看,安康并沒有世界知名的名山大川和積淀豐厚的人文資源,但由于旅游市場發生了根本變化,旅游已從當初的觀光到體驗,從團隊化到散客化,從大眾旅游到專題旅游,從彈性需求到剛性需求,從奢侈化到生活化。這些變化和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為旅游資源和品質一般甚至旅游資源匱乏的地區提供了旅游發展的可能,“綠水青山、藍天白云”和“特色文化、生活方式”這些泛旅游資源,成為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而區域的整體性、系統性、部門協調性、產業融合性、生態的優越性以及對外的開放合作性,成為全域旅游的核心競爭力。
而“兩廊兩帶”建設架構,就是力求在安康區域內部形成生態良好、部門協調、規劃系統和產業融合的整體,對外融入到國家大的戰略空間布局中。一是通過“漢江畫廊”藍色生命旅游線帶動沿江經濟整體融入國家長江經濟發展帶,通過國家長江經濟帶這一戰略平臺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二是通過月河走廊綠色健康旅游線,融入到中國南北經濟大通道,成為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和陸路絲綢之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兩廊兩帶”架構的市場可行性。旅游產業屬于五大幸福產業之首,本質上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既具有公益屬性,又具有產業屬性,對一個區域來講,旅游業的發展必將造福于當地居民,其公益屬性容易凸顯,然而,其產業屬性卻要求從市場拿回部分投資,還必須帶來投資收益。現實中往往會出現市場尷尬,比如我市及周邊的古鎮旅游項目,因業態單一和同質化競爭,大多經營慘淡,再比如西安市白鹿原的狹小地域,竟出現三個白鹿原文化旅游景區,有的已經停業(白鹿原民俗村),有的門可羅雀。那么坐落在秦巴山區的安康,能否依托“兩廊兩帶”建設走出全域旅游的新路子?我認為要從旅游需求和供給上來分析。
從需求來看,真正的大眾旅游需求產生于工業化后期,這個時期一是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城市人口占大多數;二是人均收入已經上升到中等收入,人們不再為基本生存而發愁,口袋已有部分閑錢;三是勞動生產率提高,隨著服務業的發展,滿足生活需求的服務業社會化程度提高,人們擁有了更多空閑時間。這時人們逐漸從原始欲望的窠臼中解脫出來,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品質。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長河中,農耕社會的時間相對較長,鄉土經驗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文明理念和價值依托,已深入血液和骨髓。
然而當大量的人群脫離世代生息的土地,游走在城市之中,代表工業文明的城市文化大行其道,但城市文化喧鬧的背后卻是冷漠和隔膜,因此,人們一方面爭相擁抱城市的繁華,另一方面無限眷念鄉村的寧靜、淡定、悠閑和醇厚的鄉情,這種文化的斷裂,所產生的傷懷、沮喪和焦躁無處傾訴,陷入無窮的孤獨。為了調適心理,一些人試圖回到農村去療傷,真正回到農村,昔日的鄉村早已不再,只剩下星散的人口,荒蕪的土地,日見凋零的老人,前途并不光明的打工者,惡化的環境和頹敗的鄉風民俗,致使人們“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更加重了鄉愁的憂傷。
作為人類的文化密碼和情感家園,鄉村不是行將就木的老人,而是塵封已久的詩篇,以此重構鄉村文明,按照城鄉統籌建立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人類共同的精神需求。而安康由于工業化程度低,生態良好,地景較為原始,遠離塵囂,能更好的實現人們因文化斷裂所致的心靈缺失的補償。
在從供給側來看,“兩廊兩帶”提供的是不一樣的旅游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既是旅游資源也是旅游的靈魂,地域文化是一個特定區域內的人群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形成的價值認同,和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準則所構成,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天然差異性,而每個地域的文化都有缺憾,都不可能完全實現對本區域人群的心理缺失的補償,人們在旅游中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并在交流融合中實現心理補償是旅游的內在動因。
安康北依秦嶺,南靠巴山,處在秦隴、巴蜀、荊楚之間,滔滔漢江橫貫全境,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上古時,有華胥族后裔、女媧氏后裔遷入安康,開啟了文明的步伐。在原始社會,巴人部落由今河南南陽遷入安康,使早期的安康得到開發。中華文明以秦嶺為界,北為黃河文明帶,南為長江文明帶,然而安康文化受周秦、巴蜀、荊楚三大文化板塊的碰撞,具有兼收并蓄、多層次積淀、交相輝映的特征,人的性格顯現為不拘成規敢為天下先的文化自信,加之雨量充沛造就的山水景觀、分散民居、水田旱作的農耕文化,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匯聚的飲食文化,使得安康的文化呈現出五光十色的獨特個性。鄉村旅游由于資源門檻較低,似乎各地域均可開發,但由于安康獨特的文化底色,使得在這里開發的鄉村旅游迥異于鄂豫巴蜀秦隴,具有不可替代性。
3.“兩廊兩帶”建設的必要性。在當今開放的市場環境下,經濟的競爭力取決于資源配置的效率,因為較高的配置效率意味著消費者能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更好的產品服務,旅游業尤其如此,因為旅游業也具有產業屬性,對安康旅游來講,建設“兩廊兩帶”空間架構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首先,從政府角度來看,財政資金、生態建設、社會公共體系建設需要提高配置效率,旅游業是具有公益屬性的幸福產業,對安康來說,發展鄉村旅游不僅是安康處于國家功能區劃分的生態保護區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而做出的現實選擇,同時也是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需要,因此國家和地方政府在發展旅游業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投入,這些投入既包括財政資金的直接投入,也包括幾十年來的生態建設投入,還包括旅游交通標識系統、廁所革命、城鄉垃圾處理以及網絡信息化建設等,這些投入要產生最大效率,旅游布局必須要相對集中使之系統化。
其次,從游客角度來看,消費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是決定游客是否愿意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以白鹿原三個景點為例,三個景點均以白鹿原文化為底色,業態也主要是關中特色小吃,白鹿原民俗村雖然建成最早,但由于距離相對較遠,客流量逐漸被另外兩個景點所攔截,終致歇業。再看商洛市的棣花古鎮,雖然有“宋金古城”和“賈平凹故居”的重要人文資源,但由于距商洛市尚有40公里,生意也較為清淡。再看寧陜的悠然山莊,距寧陜縣城僅三公里,從西安到寧陜較容易到達,生意一直比較火爆。因此“兩廊兩帶”的旅游集群可增加游客的服務內容,降低游客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
再次,從受益人口來看,也需要建設“兩廊兩帶”的旅游集群,安康地處秦巴山區,鄉村旅游的發展與城鎮化鄉村振興聯系緊密,目前沿兩廊交通干線20公里內,容納了安康大部分人口,在以后的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會進一步向兩廊集中,因此按兩廊空間布局發展全域旅游,對安康農村的脫貧致富具有集群化效應。
第四,從安康旅游吸引物來講,也需要按“兩廊兩帶”進行布局。安康旅游的吸引物總體來說是山水觀光,所不同的是“巴山畫廊”是以漢江峽谷畫卷為吸引物,被譽為“生命藍道”,而月河走廊是以安康民俗文化和良好的生態為吸引物,被譽為“健康綠道”,“生命藍道”以挖掘特色文化為底蘊,比如石泉的鬼谷子文化,金蠶文化,紫陽的道教文化,嵐皋的巴文化,漢濱的漢調二黃,旬陽的太極文化,白河的航運文化等,總體以娛樂,體育,文化演出為業態創新方向,而“健康綠道”以陜南民俗農耕文化為底蘊,主要以休閑,旅居,健康為業態創新方向,從而形成差異化互補優勢。
第五,從安康旅游布局現狀來看,也需要以“兩廊兩帶”建設形成統一的品牌。近年來,安康各縣區鄉鎮發展旅游的積極性高漲,只要有古鎮、山水、人文資源,都在開發旅游,但不是每一個旅游資源都具有開發價值,都能形成產業,那些沒有區位優勢的景區,由于旅游成本高,開發后游客稀少,有的與其他周邊景點雷同,比如:建設的一系列古鎮,由于可替代性強,沒有比較優勢,往往開發失敗;有的因業態單一,單靠門票收入,開發也會失敗。總之,遍地開花只會全面落敗,讓后來的投資者更加謹慎,因此,以“兩廊兩帶”形成安康旅游的體系和品牌,可極大的發揮人氣的邊際效益,也會最大限度提高全域旅游的成功率,最終建設成全域旅游示范區。
二 :關于對“兩廊兩帶”建設的一點思考
現代旅游不是簡單的觀光購物美食的初級階段,而是將旅游生活化,因此旅游的競爭不再是旅游資源的競爭。近兩年,即使是世界知名的景區如秦始皇兵馬俑,僅靠觀光吸引的門票經濟,游客量也在不斷下降,非景區旅游卻在直線上升,因此旅游的體系化建設,才是旅游的核心競爭力,“兩廊兩帶”既是安康旅游的空間架構,也是安康全域旅游的體系化建設,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突出“三性”頂層設計,形成安康旅游合力。一是要突出系統性建設,“兩廊兩帶”是作為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它是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夠讓一個地區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行政資源、制度資源、社會公共產品等產生溢出效應,因此要高起點規劃,打造配套的旅游產品體系,產業體系,交通體系,吃住購服務體系,游客咨詢服務體系,標識引導體系等。二是要突出差異性,安康旅游的最大問題就是各縣區各鄉鎮依托自身資源,出外學習開發模式,加以簡單移植,由于資源的相似性和開發模式的相似性,特別是業態的雷同,造成的結果是區域內低層次競爭。因此,在頂層設計中,應從旅游產業鏈角度,在吸引物,業態,文化標識等各方面進行差異化,同時將游客市場細分,形成不同景點吸引不同游客需求,或不同景點滿足同一游客不同需求的格局。這樣不同節點有不同特色,各個節點由一條漢江畫廊觀光道和一條月河山地生態觀光道串聯起來,形成景區旅游和非景區旅游渾然一體,城鄉統籌發展的大旅游格局。三是要突出融合性,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要充分發揮全域旅游的平臺作用,以信息化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具體來講,就是實現旅游與文化、農業、工業、林業、水利、科技、體育、教育等的深度融合,在此基礎上,在不同景區建成各自的完整產業鏈,從而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2.創新旅游開發模式,提升安康旅游吸引力。“兩廊兩帶”的架構,是以鄉村旅游為主體的全域旅游,大多沒有十分獨特的旅游吸引物,因此必須靠開發模式創新才能形成對游客的吸引,我認為要采取旅游+農業+文化+體育+健康+地產的新開發模式,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休閑漁業,休閑林場,休閑菜園,休閑果園,休閑茶園,休閑花園,休閑牧場等,將產區變景區,公路變觀光道(沿公路并行慢道和觀景臺等),建筑物變景點,游樂場變康體項目,景觀趣味化,以創意策劃為引領,開發山野幽居,傳統農耕,運動健身,養生度假,文化體驗,趣味教育,地質科普,生物研學,人文考古,茶道修禪,藝術展示等多種主題農業園和傳統村落,從而催生各種新業態,使游客通過時間、空間、人際關系和生活內容的轉換,得到心靈釋放和心理補償,把兩廊建設成生命與健康的旅游業集群。
3.創新工作措施,增強“兩廊兩帶”市場競爭力。一是要對“兩廊兩帶”的自然景點和人文資源進行梳理,按照吸引物與旅游相關性強弱,篩選出相關性強的資源,作為持續開發和后續新開發的極核;二是以規劃為引領,按照差異化布點建設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休閑農莊、交通快道、觀光慢道、森林步道、濱江藍道等;三是以旅游化為目標,將旅游開發與城鎮化、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生態建設、環境治理相結合,整合政府資源,形成多行業溢出效應;四是正確處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的關系,文化旅游就是以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具體到安康就是將兩廊范圍的文化資源進行配套挖掘活化,形成可參與、可體驗、可感知的文化產品,并將這些特色的文化符號植入農產品、農產品加工品、紀念品,將每個點的文化旅游做出特色;旅游文化就是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對一個區域文化內核及文化性格進行提煉,應統一宣傳理念(比如:“好客山東”、“多彩貴州”),從而形成安康統一的旅游品牌;五是要進行制度創新,比如農村“三變改革”,土地制度、旅游管理體制、旅游協調機制改革等,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的格局;六是構建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旅游交通、自駕車房車營地、旅居客棧、古道驛站、標識系統、解說系統、游客服務中心、智慧旅游信息化系統、廁所革命、垃圾無害化處理等。總之一個區域的全域旅游,要靠吸引物為依托,靠文化創意吸引人氣,靠業態創新的個性化服務賺錢,最后要靠資源整合和公共服務體系給游客留下良好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