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改革開放四十年安康的長足發展,已經深刻改變著安康在全省以及在秦巴區域的歷史方位和現實影響力。偏僻、落后、貧窮、保守、無為、乏力等等這些農業時代標注小農經濟愚昧性和簡單重復生產的用語,可以大幅度地掃進歷史的垃圾堆了。安康正以“追趕超越、綠色崛起”之勢,成為全省發展的重要方面軍,也成為秦巴地區可以引領競爭并創造自我、創新自我、出成績出經驗也出模式的熱度地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四個全面”“五大發展理念”,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這些黨和國家層面的戰略舉措和有力實踐,帶給安康的也是創新性的大變化。從思想觀念,到更新體制、激活機制,從改善基礎,到提升產業,從放開眼光到腳踏實地做足自身優勢,從經濟發展,到社會文明推進,無疑是近年來安康不斷取得耀眼成績的最強大背書,也是所有安康模式的核心內涵和豐贍卷面。
安康連續多年在全省目標責任考核中“連優”,2017年取得綜合成績和脫貧攻堅的“雙優”,這樣的表象后面,是安康投資、消費也包括出口等外向性項目歷史性新跨越。盡管把安康放在全省地市層面考量,其經濟總量、基礎產業、基礎設施以及人民福利、人民生活,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是我們安康的痛點,也是短板,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我國全領域經濟增長放緩的時候,安康連年能夠保持經濟較高增長,這,生動表現出安康的追趕之勢。而在經濟方面,增長和新增很重要的一個現象是,除了安康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較大體量未計入法定統計的農村住戶基礎建設)仍然方興未艾外,安康新經濟、生態經濟、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富硒產業,包括以重點村鎮、縣城、市區的生活生產類改善性提等建設,則是安康保持兩位數增長最具活力的部分。這里,我們必須兩眼看安康的高增長,即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在未來的安康仍然是熱度地區;安康生態經濟已然打有良好的基礎,持續推進發展已成為全市人民的共識,尤其重要的是,生態經濟更成為投資的磁極,這是安康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現實基礎也是未來希望所在,而后者,更是給安康超越發展強有力的信心。以上判斷從十八大以來安康的年度統計數據,我們可以清晰地獲得佐證,其中在全省資源發展型地區比較中,安康的生態經濟業態和勢頭之好,可以顯見。
站在安康發展的現實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多從經濟學特別是發展經濟學的基本視野,看待安康的現在和未來,這就是,當普遍的基礎條件得以有效改善后,包括基礎設施條件的提升、基礎產業的提升,均衡發展和傾斜發展、重點發展或許就成為一對現實繞不過去的矛盾。處理好這一對矛盾,非有更為廣大的視野不可,也非有更為強力的突破不可——培育地區發展的新動能,在高地建設上取得較大突破,就成為地區發展立足基礎上臺階的要義。通俗地講,是繼續平鋪性發展和慣性發展,以求風調雨順春種秋收,小成即滯,小富即安,滿足小圈子循環自給自足?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扭住最關鍵最能帶動發展再加速和求得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發展新局?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建設新的發展平臺,用新的體制機制催生新的動能。唯有如此,已有成績能夠鞏固,新的業績不斷創造出來,安康的發展態勢才能在全省保位爭先,安康在秦巴地區、漢水流域才有更多的發展新機、帶動和聚合更多的要素,在漢江之畔重造一個甚至多個新安康,讓安康行進在更加廣闊的區域經濟循環中,進而成就安康千秋大業的可持續發展。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委在充分調查研究、總結既成、展望未來、自加壓力、自標高峰的主觀能動和客觀理性兩個相融合的基礎上,提出規劃建設新安康門戶區建設的決定,這是國家、省際、區域加快創新融合、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新形勢下,安康量體定制的新裝。它立足于過去發展的基礎,面對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趨勢,緊抓要素涌流的外部新機,聚合安康特有優勢并使之能量裂變,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下,勇敢再上新臺階,造成新熱度,牽引高速度,收獲高質量,是安康走進新時代推動新發展難能可貴的重大決策。市委的《決定》,必將成為影響安康未來百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也必將推進安康“兩個百年”目標的實踐與奮斗產生立竿見影的實效。
認真研讀和深刻領會市委《決定》,無論是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還是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無論是重點任務,還是保障措施,都體現了聚集性、開放性、輻射性和發展性要求,這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規則,也是互聯網思維的清晰體現。我們需要突出把握的,正是《決定》所貫穿的互聯網思維。從融合發展的新時代新要求角度考量,互聯網思維也可以說是區域經濟、全球一體化經濟的最新土壤,離開這個土壤,不能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市委的《決定》就是建立在這個互聯互通的新視域上的,它因此不同于過去時期諸多規劃、建議。從發展歷程上看,形而上的規劃,包括諸多時期的、年度的國民經濟計劃、產業規劃、社會發展規劃,或許更多地以靜態的視域看未來,這樣的規劃可以進入數學模型,但缺少應變預期。我們說,市委的《決定》是在互聯網思維下看安康的五年、十年、五十年、百年,就是說,《決定》的起點是立足于現實基礎,而落腳于百年之計,在過程、階段、重點、目標、機制支持方面,《決定》所提出的原則,是解放思想的,是開放型的,是預見了區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大勢的,所以這個《決定》既宏大激勵人心,又廓定了創新的領域空間,為下一步的規劃編制、年度和階段任務分配,包括在體制機制上深化改革創新從而創建一個適應新安康門戶區建設的新機制,都勘定了著力點,標注了大地標。
門戶區建設,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鮮明標志。門戶經濟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任何一個經濟時期,都會有適應它的經濟門戶中心存在,并對這一時期經濟循環產生聚合作用,對世界而言,對一個國家而言,乃至一個地區,都有同樣意義。今天,我們在互聯網網絡天下、打通點線、從集體向個體快捷抵達的新條件下,審視門戶區這個模式,其要義就在于,我們不能停留在300多年來的傳統工業思維的定式上,而要在工業化的基礎上,順應融通的需要,用開放的、大系統的、大循環的思維謀劃新型發展。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從工業化的角度看待和建設門戶區,它或許是現實中工業集中區體量的擴展,它或許更多的是城市新區的擴張,它或許誘惑我們眼中只有基建、土地投資強度,它或許對年度經濟增長拉動強勁而可能并未能有效建立起經濟大循環的必要環節和傳導鏈。那么,什么是互聯網思維?現成的說法有三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商業方面的,發現并解決用戶一個個小的痛點,即個性方案提供,它以人(服務)為中心;二是選擇人類長時間需求并研究去除中間環節盡量使其一步到位,簡便易懂;三是解放人性,解放人性不是技術解放人性,而是引導建立人的現代思維和文化理性,達到解放人性,從而鍛造和放大新的行為生產力。對于新安康門戶區建設來說,就是怎樣向外開放,怎樣向內激活,并以一個共軸的“安康服務”來促成內部要素聚變,吸引外部要素源源不斷涌入,并形成良性循環。互聯網思維對于工業思維的顛覆在于,就工業而言,其思維核心是流水線,它的環節、指令、傳遞、執行、效果、反饋、改進,是一套很穩定的內部循環模式,因此也常常僅限于內部循環;而互聯網思維,則是快速,是面向盡可已知客戶端,(包括有機的創造新的用戶需求),要求高效率、低成本;非中心化,即互聯互通;去中間環節,以求達到簡便;非產權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人為中心(以企業為中心,多企多策);要素處于有效益有效率的高速流動中,實現合作共享共贏;個體間發展命運的高度融合,呈現打通、縮短、聚勢的要素組織形態,單體與群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門戶區就是這些互聯網特點“核”聚變的加速器。
新安康門戶區建設,是安康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五個扎實”要求、陜西“五新戰略”、突出發展“三個經濟”的安康“追趕超越、綠色崛起”的現實和未來選項。在陜西“三個經濟”中,安康將“門戶區建設”凸顯出來,是發揮自身區位地理、綜合交通、生態重心三大優勢的必然選擇,而樞紐經濟、流動經濟,也正是門戶區的核心功效。安康的經濟地理幾何中心位置,決定著對外,必須向東、向南開放接入,向西向北高度融入,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強大活力的區域開放經濟體,門戶區就是其最好的定位。對內,必須達成安康區域內部經濟流動的高效打通,十縣區、三個開發區不僅行政上共向,而且發展要素上全鏈條打通,發揮0.5+0.5>1的效果。門戶區建設是未來安康區域發展的通達之路,對于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提升,門戶區就是一個現實意義重大的創新高地、要素洼地、共享共贏聯合體,全市上下必須迅速形成共識共動,早日推動新安康門戶區建設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