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飛霞
黨的二十大報告科學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鮮明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漢陰縣將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豐富內涵,全面落實省市要求,緊密結合漢陰實際,深入實施“5775”發展戰略,統籌推進“七個現代化”進程,奮力答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漢陰答卷。
一是推進新型工業現代化,構建優質高效產業體系。堅持工業強縣戰略不動搖,以漢陰省級經開區為主陣地,提升園區承載力,持續完善路水電訊網氣、標準化廠房等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服務功能,切實抓好新材料聚集區、富硒食品聚集區等“園中園”建設,打造縣域經濟增長主引擎。突出產業支撐力,以產業鏈鏈長制為抓手,強力推進新材料、富硒食品、智能制造等六大重點產業鏈建設,深入實施建鏈、補鏈、融鏈、延鏈、強鏈工程,著力打造新材料、富硒食品“百億產業集群”,努力構建更高效益、更具韌性的現代工業經濟體系。強化項目帶動力,堅定不移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狠抓產業項目,緊跟政策對接爭取,精心策劃包裝儲備,千方百計推進建設,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深度研究對接長三角、漢江及成渝等重點地區產業溢出和資本流向,強化專業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隊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大力發展“歸雁經濟”,力爭每年都有百億投資落地,撬動更多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項目資源,推動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
二是推進信息產業現代化,催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緊緊圍繞“數字漢陰”建設,加快大數據產業園建設步伐,積極打造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創新孵化基地、大數據應用中心等平臺,著力打造數字經濟發展高地。聚焦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支持企業“上云用數賦智”和制造業數字化改造,引進數控系統、電子元件、智能設備、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項目,發展云計算、大數據、軟件開發、智慧水務等數字信息產業,培育智慧農業、智慧旅游、智慧服務、智慧商貿等新模式新業態,打造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升級版”。加快推進“智慧政務”體系建設,拓展數字技術在行政管理、協同辦公等領域的實踐應用,積極推動水、電、氣、訊、交通運輸等物聯網應用和數字化升級,切實抓好數字鄉村建設試點,探索推進智能社區(小區)、數字校園、智慧醫院建設,打造需求精準響應、服務均衡普惠的數字生活新圖景。
三是推進新型城鎮現代化,加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以打造全省專業功能縣城和安康市域副中心城市為牽引,突出“產城融合、城景交融、現代宜居”,進一步優化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打造“月河為脈、三位一體”城鎮空間大格局。聚焦打造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美麗縣城,統籌推進老城、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五大組團”建設,加快陜澳中醫藥產業園、花扒大數據產業園等功能板塊建設,提升打造文峰塔、龍崗閣、“三沈”文化產業園、“三沈”紀念館和“一河兩岸”五大景點,培育發展書畫軟裝、文化創意、美食康養、夜間經濟、后備箱經濟,建設產城融合新高地。以月河川道為主軸,以南北兩區經濟帶為牽引,加快澗池縣域副中心綜合示范鎮建設,打造雙河口文旅古鎮和漩渦農耕旅游名鎮,不斷提升城鎮承載力和吸附力,力爭到2025年城鎮化率達到56%。
四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構筑共同富裕堅實支撐。以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主線,不斷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新進展。以高標準建設安康國家農業科技產業園區漢陰核心區為抓手,鞏固提升特色產業,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和現代農業園區,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堅持工旅、農旅、文旅深度融合,精心打造農旅融合景區,持續提升“四季旅游”品質,爭創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深化“鎮園產業聯盟”“三聯”工作機制,探索提升“1433”國企帶鎮村助力鄉村振興模式,探索“國有公司+鎮村合作社+農戶”緊密型利益聯結模式,推動實現國有企業發展、集體經濟壯大、農村群眾增收的多贏目標。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推進“一鎮十村”鄉村振興示范工程,完善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網絡體系,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五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打造生態宜居美麗家園。加快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完善“三線一單”管控體系,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嚴格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常態化推進秦嶺、巴山生態環境治理,當好秦巴生態衛士。聚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切實做好“治源、抑塵、減煤、控車、禁燃、增綠”等工作,著力加強漢江、月河水質監測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管控,統籌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全縣生態環境持續穩定向好。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五年提升行動,統籌抓好農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工作,不斷提升鄉村美化綠化亮化水平。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推動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形成自覺。跟進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培育發展新能源產業,積極開發碳匯資源,加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爭創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六是推進人的現代化,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力打造緊密型教育共同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緊密型文化共同體,努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圍繞打造緊密型教育共同體,以穩步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為導向,深化集團化辦學改革,探索區域內“核心校+薄弱校”小學一體化、“初中+小學+學前”一體化集團化辦學,大力實施“三名”工程,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元、職業教育創新融合式發展。深化“1522”縣域醫共體模式,以提升人均預期壽命為目標,持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健全公共衛生、疾病預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筑牢健康安全屏障。著力構建緊密型文化共同體,以“地域文化”為主軸,健全縣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服務均等化,提升文化服務“精準供給”,叫響漢陰“三沈文化、紅色文化、美食文化、農耕文化、家訓文化”五張文化名片。
七是推進制度現代化,充分激發改革創新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高頻事項“一件事一次辦”集成改革,爭創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示范縣。加快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進“標準地”改革和“畝均論英雄”綜合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做大資產規模、拓展經營范圍、提升運營效率。加強金融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同配合,用好還貸周轉金、紓困基金、財信擔保等工具,助推實體經濟發展。持續深化基層治理創新,鞏固提升“321”基層治理模式,做實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的“六位一體”組織體系,實施“互聯網+基層治理”行動,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實施創新主體培育、產業科技創新等“七大工程”,加快組建秦創原漢陰經開區協作基地,以全領域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揚帆破浪再起航,踔厲奮發向未來。漢陰將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高舉旗幟、牢記使命,銳意進取、勇毅前行,以實干實績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為加快建成西北生態經濟強市和聚力建設幸福安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系中共漢陰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