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委常委、副市長 陳暉
近年來,安康市委、市政府立足資源和生態優勢,堅持把富硒產業作為生態友好型產業的首位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和高質量發展的立市之業進行培育,富硒食品產業連續多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2021年富硒食品實現產值509.2億元,綜合產值達750億元,居全國各大富硒區之首,富硒產業已經成為支撐全市高質量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擴大安康影響力的支柱產業,尤其是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發展富硒產業已被寫入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并納入全省“十四五”規劃,2021年省政府將安康富硒食品產業作為全省23條重點產業鏈之一進行培育。“十四五”期間,安康市將圍繞打造“千億級”富硒產業集群和優勢區,在做優基地、做大龍頭、做強科研、做特產品、做靚品牌、做實融合上持續用力,全產業鏈推進富硒首位產業提質增效,促進高水平產業振興。
近年來,白河縣卡子鎮發展茶園面積近1300畝,帶動當地120余戶200余人,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圖為近日,茶農趁著濃濃春意在卡子鎮東壩桂花村茶園忙碌著。
趙久剛 攝
發展現狀
(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按照“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的思路和“一產奠基、二產支撐、三產引領”的策略,聚焦富硒茶、水、魔芋、生豬、漁業和核桃等六大富硒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推動富硒產業融合發展。截至目前,安康共有富硒農業園區1530個,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299個,帶動農戶22.8萬戶,富硒茶種植面積達108萬畝,富硒魔芋種植面積60萬畝,富硒核桃面積200萬畝,富硒生豬年飼養量300萬頭以上,富硒水產品產量超過4萬噸。規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企業255家,工業加工園15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2個),開發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魚、植物富硒片、富硒黑豆多肽等產品300多個,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富硒礦泉水生產基地。
(二)科研實力顯著增強。依托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相繼建立4個“國字號”科研機構、6個省級富硒產業科技創新平臺、3個院士工作站、26個專家工作站,組建了17個富硒科研創新團隊,構建了“國家級首席專家+地方學科帶頭人+科研推廣單位+現代經營主體”的協同創新產業發展體系。以富硒產業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為重點,實施富硒產業重大科技項目46項,專利授權65項,制定修訂各類標準52項,培育富硒產業科技型企業52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
(三)品牌建設初見成效。有效注冊含“硒”商標41件,涉硒相關產品商標1200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2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5個。2018年成功注冊“安康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安康富硒茶”連續兩年位列全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第20位,居陜西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1位,品牌價值達35.16億元,獲評“最具品牌經營力”茶葉區域公用品牌。2020年成功注冊“安康漢水魚”集體商標,2021年“安康林下豬”集體商標已通過知識產權局初審,“安康核桃”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登記已獲受理。
(四)發展機制逐步健全。為加快推進富硒產業發展,2019年安康市成立富硒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專門設立政府工作機構,相繼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富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關于加快推進安康富硒茶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決定》《安康市富硒產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編制《安康市“十四五”富硒產業發展規劃》,配套制定了園區創建、龍頭培育、科技支撐、金融支持、品牌建設、免費檢測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富硒產業發展政策支持體系。2019年,頒布《安康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進一步明確了硒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職責。
存在問題
(一)產業體系薄弱。富硒產業市場經營主體普遍規模小、實力弱,科技研發能力不足,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富硒種養業小而散,尚未形成規模優勢。富硒產品種類多,但單產品產量低,且以農產品、初級加工產品居多,缺乏面向中高端消費市場的精深加工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富硒服務業尚處于探索階段,富硒種養業、加工業與旅游、康養產業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全產業鏈融合深度不夠,產業鏈條較短。
(二)標準化程度不高。受土壤硒含量不均、農作物聚硒能力差異、生產加工過程中硒流失等因素影響,推進標準化種養殖難度大。因原材料硒含量不穩定,增加了工業化富硒產品達標難度。另外,還存在富硒產品國家標準少、地方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富硒產品國家標準目前僅有GB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GB/T22499-2008《富硒稻谷》。近年來,安康市雖然鼓勵、支持社會團體和企業制定了不少團體標準、企業標準,但標準執行力度不夠,配套的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少,無法滿足富硒企業標準化生產需求。
(三)品牌實力不強。六大富硒產業中“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有較高知名度,“安康漢水魚”集體商標注冊時間短,品牌知名度還不高,富硒魔芋、富硒水、富硒豬肉、富硒核桃集體商標尚未獲批,品牌影響力、競爭力亟待提升。公用品牌知識產權價值發揮不充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知識產權,存在“重申請、輕運用”問題,缺乏對知識產權的市場運營。企業在品牌運作中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合力,品牌優勢難以發揮,缺乏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單品冠軍”產品,就安康富硒茶而言,還沒有進入全國100強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對公用品牌的支撐作用不明顯。
(四)宣傳推介不夠。雖然近年來“中國硒谷”影響力不斷擴大,但在中心城區和交通要道只有個別富硒產品宣傳標識,沒有“中國硒谷”形象宣傳牌,宣傳氛圍不夠濃厚,與同為富硒區的恩施相比還有明顯差距。相關行業部門對宣傳富硒產業主動性不強,到外地開展招商推介活動,雖然多數時候都有富硒企業和產品參展,但活動主題聚焦“富硒”不夠,沒有用好“中國硒谷”金字招牌。同時,硒知識的宣傳與普及還有待加強,群眾對硒的認知度不高。
(五)發展合力不足。雖然安康市對發展富硒產業達成了共識,思想上都很重視,但行動上支持力度還不夠,在貫徹實施《安康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方面有差距,在結合自身職能推動富硒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畏難情緒。市級富硒產業專項資金僅能滿足市級層面科技研發、品牌打造、宣傳推介等,對市場主體在園區建設、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支持不足,有關行業部門產業發展資金未能聚合到富硒產業上。縣(市、區)聚焦發展富硒產業的力度還不夠,沒有專職機構和工作人員,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少,缺少有力的支持政策,未能有效激發經營主體從事富硒產業的積極性。
對策建議
(一)優化產業布局。加快推進土壤硒資源普查,2023年全面完成安康市1∶50000土壤硒資源普查工作,摸清土壤硒資源分布,建立科學、系統、完整的數字化硒資源數據庫及展示平臺,推進硒資源保護與合理化利用。在產業門類上,持續聚焦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林果、富硒豬肉、富硒魚等六大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做強主導產業,做精特色產業。在產業布局上,按照“十四五”富硒產業規劃,構建“一心兩帶三區多點”的產業布局,形成“一心引領、兩帶支撐、三區協同、多點開花”的發展格局。在發展策略上,紫陽、漢陰、嵐皋、平利、鎮坪等硒資源核心區要明確將富硒產業作為“立縣之業”優先發展,每個縣區打造一批富硒產業示范基地、示范鎮和一個富硒產業工業集中區。其他各縣區根據自身優勢,打造富硒產業示范點,培育“單品冠軍”,形成重點突破、點面結合、優勢互補的協同發展格局。
(二)全產業鏈推進。以“鏈長制”為抓手,加強與省級富硒食品產業鏈對接,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全產業鏈推進富硒產業提質升級。每個主導產業精選1~3家“鏈主”企業,鼓勵其圍繞自身技術需求、市場需求,組建產業聯盟或企業聯盟。支持市級以上農業園區,通過增硒穩硒技術或手段,建設標準化富硒產業示范園。加大富硒產品開發力度,嚴格執行富硒產品標準和生產加工技術標準、操作規范持續擴大標準化富硒產品供給。鼓勵市場經營主體依托富硒產業園區、加工基地開展研學、旅游、觀光等活動,增強富硒產品消費體驗,推動硒旅、硒養深度融合。引導支持富硒產品電商企業發展,積極搭建安康富硒產品交易平臺,完善中國硒谷富硒產品電商運營中心和“硒品1號店”網上商城,支持“鏈主”企業建立富硒產品營銷店。
(三)強化科技支撐。持續深化院地合作,依托“國字號”科研機構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加大科研力度,圍繞富硒茶、魔芋等主導產業、主栽品種的硒富集能力、硒賦存形態,選取品質優、硒富集能力強的品種開展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在高硒土壤區域,探尋高聚硒植物,為發展植物源有機硒食品、提取植物硒蛋白、提升富硒加工業水平奠定基礎。推進陜西省富硒食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開展富硒產業全產業鏈、全過程、全要素科研創新活動,探索建立智慧富硒產業園區。支持企業組建研發中心或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富硒產品研發和核心技術攻關,提高富硒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健全富硒產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配套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做到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都有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堅持引進外來人才與培養本土人才相結合,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進一批高素質專家人才,選派人員學習深造,培養一批本土富硒產業專業人才。
(四)深化品牌建設。堅定不移叫響“中國硒谷·生態安康”口號,擦亮“中國硒谷”金字招牌。以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和啟動全國名特優新高品質(富硒)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試點市創建為契機,加快推進公用品牌建設,以安康富硒茶公用品牌為標桿,逐步統一富硒魔芋、富硒水、富硒豬肉、富硒魚、富硒核桃品牌,大力培育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打造“單品冠軍”產品,為公用品牌提供有力支撐。堅持辦好“安康硒博會”“硒水鑒茶大賽”“富硒美食節”以及面向缺硒地區、大中城市的品牌宣傳推介活動,提升“中國硒谷”影響力和美譽度。注重產品質量監測,充分發揮產業協會作用,加強富硒產業行業自律,開展富硒產品貼標管理,嚴把產品質量關和安全關,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五)提升服務能力。嚴格實施《安康市硒資源保護與利用條例》,在硒資源集中分布區域內設立硒資源保護地,做好硒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組建富硒產業協會,用好富硒產品溯源管理系統,制定富硒產品專用標志管理辦法,對全市富硒產品實行貼標管理,嚴把產品質量關和安全關,提高產品質量和信譽度。完善硒產業統計方案,確保硒產業統計符合客觀實際和發展要求,科學、有效、精準指導產業發展。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手機等新型媒介,持續開展硒知識科普和宣傳,在高速路口、機場、車站等人員流動量大的地方,廣泛設置宣傳標識,營造濃厚的“富硒”氛圍。深入挖掘安康硒文化,在中心城區建設中國硒谷文化主題公園及中國硒谷博物館,支持在餐飲、旅游、康養、醫療保健、文藝創作、城市形象等方面培育、創新、發展硒文化,持續提升“中國硒谷”影響力。堅持“富硒特色產品展銷推介+富硒產業項目招商引資”的招商模式,精準開展招商推介活動。
(六)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市級部門間的橫向聯動和縣區間的縱向協調,進一步凝聚推動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市級富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增加機制,加大市發改、農業農村、工信、林業等行業部門的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對富硒產業的傾斜支持力度。出臺更有力的支持政策,對標準化富硒產業園區建設、富硒產品開發、營銷店建設等方面給予獎補,激發市場主體從事富硒產業的新動能。進一步健全全面推進富硒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大興富硒產業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