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藍天白云下,月河碧水潺潺,牛在河畔草叢中悠閑地啃食,幾只八哥歇在牛背上嘰嘰喳喳,一河兩岸草豐水美,一排排桑樹挺立在房前屋后,碩大的桑葉青翠欲滴,隨風搖曳,男人們端起桑葉給簸箕內的幼蠶投喂,沙沙作響的啃噬聲猶如斜風細雨灑落大地,女人們或切桑葉或編草簾,對待蠶寶寶像對待嬰兒般細心。
五月的池河鎮萬物蔥蘢,一場大雨過后,門前門后、淺山丘陵的桑樹長得郁郁蔥蔥,蠶農們都鉚足勁兒編制著簸箕,騰空龐大的房間,延伸養殖空間,一時你追我趕,農家院壩擺開戰場,把雪白的蠶兒養大上架,蠶絲編織著美好生活。
第一次邂逅池河鎮是20年前的春天,去的時候是坐大巴車,一路上搖搖晃晃,胃顛簸得翻江倒海,接待我的是一位遠房親戚老羅,他五十多歲,中等個子,長得和善,他在鎮上負責統計工作,落座后沏茶上飯,動作很麻利,四菜一湯被吃得精光,飯后他帶領我參觀池河鎮的桑園產業,觀賞春蠶養殖的盛況。這個鎮是養蠶大鎮,人均一張蠶一畝桑,走在鄉間的大路上,滿目青翠,大規模的桑林形成林海,人走在桑樹底下望不到頭,大片大片桑林淹沒了我們的行蹤。
老羅邊走邊跟我介紹這里的養蠶歷史,他對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深情,和村民感情也深厚。走進村民陳家寶家里,一個魁梧的大高個小伙接待了我,他家里五口人,供養三個孩子,四間土木結構的平房,他每年養蠶十張,起早貪黑。他在養蠶的空余時間在村里打點零工,補貼家用,看到這個面容清瘦、十指老繭長滿,勤勞持家的小伙,我的心里一陣陣發熱,臨走時,我留下兩百元,讓他給孩子們買些營養品。
時間一晃,多年過去了,再沒有陳家寶的任何音訊。從當地新聞可以經常看到池河的蠶產業做大做強了,池河鎮還建立起全省第一個“鎏金銅蠶”展覽館。
時隔20年后,我再次踏入池河參加采風,放眼金蠶故里,農村搬遷社區建得高端大氣上檔次,草坪、花壇、康養健體設施,一應俱全,公路沿線商場酒店林立,彩繪墻體、田園里的百畝荷塘,荷花飄香,蝴蝶蜻蜓在荷葉間翩翩起舞,居住環境優美,蠶農過上了城里人一模一樣的生活。一時繁華集鎮車水馬龍,前來參觀“鎏金銅蠶”展館的人絡繹不絕。
我迫不及待地前去拜訪張家寶,眼前的場景讓我大吃一驚,原來的舊房不見了,一棟五間四層的小洋樓拔地而起,門前花壇里的雞冠花、月季花、紫薇、梔子花開得五彩斑斕,兩棵碗口粗的柚子樹長得挺拔高大,結滿了拳頭大小的柚子,密密麻麻掛在樹梢上。陳家寶早早在家里等著我,雙方相見,彼此高興。當初的精瘦小伙,在我面前變成了睿智瀟灑的商人,他的三個小孩,其中兩個已大學畢業,一個還在讀研,都很有出息,這也多虧他當年再窮也不放松養蠶,靠養蠶供養了三個大學生。他現在除了繼續養蠶,家里開辦了桑葚酒廠,開起了農家樂,還在縣城還購置了一套商品房,全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