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安康古八景之一石梯鎮的“石梯遠渡”雖早有耳聞,遺憾的是沒去過,總覺得離我很遙遠。
驅車前往,一行十余人。轉個彎,我這個老司機居然在岔路口找不到領頭車是南下還是北上了?還好,繞過一個灣,從一條正在修護的鄉村小路下坡,映入右前方的是一棵樹、一擋石坎、一座石房子;左邊是漢江。剛下車,幾步路就到了江邊,眼前一座橋梁橫跨江上,這里就是石梯的古渡口碼頭。
初到一個地方,陌生的不僅是這個地方的山川地勢、田間地頭,更有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遠眺江面,清澈的碧水,幾乎感受不到它在流動,也沒有一絲絲風,石梯是幽靜的。
車行山間,蜿蜒崎嶇。一路上,滿目蒼翠空念遠,我知道,此次采風活動,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不管身在哪里,這將是一次有意義的文化修行,難得好心情,激蕩著詩的空靈。
停下腳步,在厚實的土地上,向四周看了許久,這個徜徉在山水之間的小鎮,竟是如此的清澈。原來,在清康熙年間,這里曾設立行政機構“石梯鋪”,民國時期又經歷了多次變革。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原三、四兩保編為石梯、楊寇、天寶、興隆4個鄉,隸屬安康縣第二區(張灘區)。1955年,這4鄉合并為石梯鄉。1996年,撤區并鄉,將青套鄉并入石梯鄉。最終,在2010年,撤鄉建鎮,改稱石梯鎮。
這些歷史變革,見證了石梯鎮的發展歷程。如今,當我們漫步在鄉村的產業大道上,感受著和美鄉村的美景時,那“跑山豬、車厘子、山楂園、水蜜桃、桑葚園、斗雞養殖場……”都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石梯人民的勤奮善良。他們世代奮斗在這片熱血沸騰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創造了這里的繁榮與輝煌。
人與人之間相遇相識有緣是奇妙的,這種緣分,說不清,道不明?赡埽瑥挠鲆姷牡谝谎郏透杏X不一般,有幸相逢就是上蒼恩賜。初到石梯,也是這種感覺。
欣賞過山楂園,品嘗了美食。遺憾的是在山楂園里,沒遇見山楂妹子,我給建議:以后在園中吆喝著賣糖葫蘆,播放“都說冰糖葫蘆甜”的歌曲……
我們一路走著聊著,不知不覺游走了半天。歷史可以遠去,但不能忘記。在馮家山,馮老師唱戲的一幕,竟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在與老人的交談中得知,過去的石梯有俗語:石板房、龍須草,罐罐提水吃到老。原來的石梯鄉群眾吃水多在水灘、小水溝擔水,天旱時,有的還下漢江河擔水。其中,條件好的兩個生產隊200余人與牛羊畜禽共用一口井,如遇雨天,人滾桶翻,好多戶只能吃房檐水。要致富先修路,近年來,水電路網基礎設施逐步改善提升,2016年,通各組的道路全部硬化。產業興,鄉村旺。近幾年,石梯鎮全域發展蠶桑、芍藥、山楂、檸檬、花椒、冬棗、辣椒、枳殼、黃桃、核桃、斗雞、黑豬、車厘子等產業,目前已建成17個經營主體。
夜幕降臨,碼頭上燈籠閃爍,與天上的星光交相輝映。
過江的時候,我想起了清人興安州判石瀟曾在此留下詩句:“小閣臨江岸,懸崖崁碧空。梯從石上見,云向壁間封。古木蒼蒼日,扁舟渺渺風。但能粗食足,老此畫圖中。”
站在江邊,我似乎看見了昔日江上那些來來往往的人群,心中竟涌起一種莫名的感動。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故事,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對未來的期許。
或許,正是因為那份古老和悠遠,讓我對石梯遠渡情有獨鐘。它不僅僅是一個渡口,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種文化的傳承。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我們或許已經習慣了快速的交通工具和便捷的生活方式。當我們停下腳步,靜下心來,去品味那些古老而美好的事物時,會發現,那些曾經的歷史和文化,才是靈魂的根源和精神的寄托。
青山、綠水、石階、渡船。據《興安州志》記載,石梯渡位于州東三十里江濱,那里石巖連亙,渡處鑿為磴如梯,因此得名。
離開石梯鎮的時候,我竟然有種不舍的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