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慧慧
“我被河南的‘硬核’防控措施給困住了,今年不能回娘家了。”我發微信對媽媽說。“你就安心待著哪也別去,老家也封路了。”媽媽表示非常理解。火遍網絡的河南“硬核”防疫,我有了親身體會。村口勸返點嚴陣以待,村里到處掛著橫幅,耳邊不斷循環著河南村長霸氣十足的喊話。我安全地待在家里這片“四方天”,但內心卻越來越焦慮。
每臨大疫,最可怕的是人心的坍塌。
今年是和賈先生結婚的第一年,按習俗是要到他老家——河南三門峽過年。為此我們在年前特意去大采購了一番,從吃到穿,給一家老小配置齊全。
出發回家的時候滿心歡喜,一路上和先生計劃著應該帶些什么禮物去舅舅和姑姑家拜年。殊不知幾天之后一場來自武漢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鼠年春節蒙上了塵。
疫情初期,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眼花繚亂,真偽難辨,往昔的熱鬧與喜慶被對疫情的擔憂、焦慮、緊張,甚至恐慌所替代。
“孕婦病例相對于其他人進展更快,一位孕25周孕婦因為病情比較重,可能要終止妊娠”、“最小確診新冠肺炎的寶寶出生僅30小時”……同為孕婦的我,不斷地刷著手機。充滿代入感地瀏覽著一個接一個出現的疫情消息,不知真假的現場視頻和圖片在微博上流竄,我不斷地承受著“替代性”創傷。再想起之前和先生頻繁地去超市,我焦慮得更加厲害,頻繁地測體溫,反復地想去醫院檢查,偶爾咳嗽兩聲,便懷疑自己也被感染了。
“我感到惡心頭暈、呼吸難受、渾身無力,總是懷疑自己被感染了”,“馬上要復工了,單位里安全嗎?吃飯怎么辦?戴口罩就能防護嗎?”……同樣的困惑出現在微信好友群里。快捷的信息傳播,讓人們更容易了解肺炎癥狀,可同時,人們也會更容易感到焦慮、恐慌,擔心自己會是下一個被感染者。而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會反應在身體上,這些身體的反應又和肺炎某些癥狀相似,于是產生了“焦慮——身體反應——更焦慮”的負面循環,更甚者會因為極度焦慮導致驚恐障礙。滿屋子熏醋滅菌、喝高度白酒、搶購雙黃連不就是典型例證,一件件“鬧劇”雖然表現大家積極應對疫情的狀態,但更表現的是大家對疫情恐慌心理的蔓延和危機感的加重。
疫情之下,最易情緒化、最易脆弱的是普通民眾的心,他們的情緒構成整個社會的應對機理,這個機理是否強大,事關對疫情抗擊的成敗。在現代化進程如此飛躍的今天,人越來越成為現代化成敗的關鍵,純物質主義的天平無疑必須向“人本”“人中心”傾斜,現代政府每臨公共大事件,必然優先考慮民眾意志的參與,這成為他們處理重大公共事件的砝碼和標準選項。在普遍性災難中,每顆心都需要格外被呵護,這不是詩人的遠方詩意,而是災難治理手冊中名正言順的暴款。守住每個人的心理防線,就守住了全體公民社會的心理防線,這越來越成為發展中的現代政府把握局面的法寶。這個春天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后,安康市中心醫院就開通疫情防抗期間群眾心理援助熱線,向市民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心理中心開通網絡心理輔導服務。而與此同時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部署,為各地科學、規范、有序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提供有力指導。
令人欣喜的是,公共心理干擾正在成為一門顯學,成為現代政府社會治理的要務。從這個春天全國各地抗疫的政府表現來看,誰學懂了此門功課,誰還是滿腦殼糨糊,已然一清二楚了。正是比較得力的公眾心理引導機制的介入,如此大的疫情災害,我們的社會得以如此平穩地以統一意志運轉著,它是國家強大的組織力的體現,更是這個國家民眾所呈現出的豐沛的文化共情,它是國家軟實力,也是硬實力。
作為普通民眾,我們既要看到疫情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更要看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全國人民上下一心、醫務人員堅守崗位的一面。不被眼下災難嚇倒,心里充滿必勝信念,相信政府、相信科學,聽取醫生的建議、專家的倡導是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其次,必須相信主流媒體的報道。相信主流,這是現代公民理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盡管我們對主流媒體還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和不信任,但最終我們必須具備起碼的渠道分辨能力,努力保持自己不被亂花迷眼。我們應通過正規渠道搜索相關科普信息來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以及傳播途徑,對不實消息進行有效“隔離”,減少盲目的失控感與焦慮感,保證正常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并通過手機與親友形成感情支撐,同時為自己制定看書、聽音樂、看電影、學習新技能等宅家計劃來分散注意力,在至暗時期,讓心頭保持感受陽光的功能,而不要輕易陷入自己的至暗時刻。
在抗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人人都是受威脅者,人人也是抗疫行動者,我們需積極應對,樹立信心,科學防范,共克時艱。給“嘴”戴上口罩的同時,“心”卻要卸下防護服,這樣當我們滿耳是春天的寂靜,我們也當能透過“心窗”,看到春天的繁花正在天地間熱烈地萌動,新的成長誰能阻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