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龍
年關品味詠年詩,我們可從那些堪稱經典的古詩詞中發現:古時的“過年”,不像如今的“春節七天假”,那時重在過好臘月三十的“除夕之夜”,即“除夜”。因而,浩如煙海的古代詩詞中,不少“過年”的佳品,便是“除夜”的名作。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除夜雪》,就是一首浸透其人生況味的好詩: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陸游是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軍旅,晚年退居家鄉,一生創作詩歌萬余首,今存九千多首,內容豐實,多數系為國計民生而作。此詩雖入筆于除夜之雪,但辭舊迎新之情溢于言表:窗外大雪紛飛,詩人在屋里獨自飲酒寫春聯,迎接新年來臨。“北風吹雪”的窗外、“嘉瑞天教”的欣慰以及半盞未舉的屠蘇酒將除夕之夜“燈前小草寫桃符”的詩人形象生動地刻畫出來——戎馬一生、漂泊他鄉、征戍邊未定、憂國思鄉的軍人形象呼之欲出。
正如軍旅詩人陸游的眾多年節在旅途中度過一樣,有不少古代詩人因政務、軍務、商務等事不能于年關與家人團圓,離愁之詩、鄉愁之詞不乏佳作。請看唐代詩人崔涂的《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于僮仆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崔涂為浙江人,卻客居巴蜀,故而多寫旅愁之作。此詩又名《除夜》,是典型的年節詩作,其旅愁之意躍然紙上:跋涉在道路崎嶇又遙遠的巴山路上,客居在萬里之外的危險地方;亂山上殘雪在黑夜里閃光,一支燭火陪伴著我這異鄉的人;因離親人越來越遠,反而與書童和仆人漸漸親近;真難以忍受在漂泊中度過除夕夜,到明天歲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此詩的最大亮點,是愁而不悲,心中充盈著暖意和亮光。無是“燭”,還是“親”,都是除夕之夜必有的溫度。更因為“明日歲華新”,讓愁容展開了笑容,讓詩意升華了人性之美。
文天祥是南宋的末代重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在他生前最后一個除夕夜,他寫下了這首震撼心靈的《除夜》: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寫作此詩時文天祥已經被關押三年,意志頑強的他沒有屈服元軍的軟硬兼施、威脅利誘,但冰冷潮濕的牢房、艱澀難咽的飲食、妻兒的宮中服役、朝廷的茍且投降等慘痛的現實使他凄愴傷懷。文天祥人生中的最后一個的除夕之夜是在風霜刀劍嚴相逼的困厄中度過的。這首詩飽蘸著熱血和心淚,寫出了詩人悲憤但不屈的情懷。它沒有“天地有正氣"的豪邁,沒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現出身陷囹圄的英雄欲與家人共聚一堂歡飲屠蘇酒過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間中透露出一絲寂寞、悲愴的情緒,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傳統年節習俗中,人們在除夕、元日之間,靠守歲來辭舊迎新。守歲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就是除夕之夜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的習俗——除夕之夜,萬家燈火通明,大家歡聚暢飲,共享天倫之樂。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所含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傳承之意、期待之味以及人與歲月的相融共榮之情在暢敘酣飲中蕩漾成一幅幅和諧歡愉的守歲圖。且看北宋文學大家蘇軾的《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蘇軾用通俗的文字寫出了清新的年味:前四句寫歲已將近,后二句寫雖欲盡力挽回,但徒勞無益。中間六句寫守歲的情景:兒童強撐著不睡覺,相守在夜間笑語喧嘩;晨雞聲聲、更鼓陣陣催送者新年的到來,作者不禁頓生惜時之感,勉勵自己當惜時如金。蘇軾用形象的蛇蛻皮喻時間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終抓緊時間做事,免得時間過半,雖勤也難補于事。努力應從今日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
在闔家團圓、舉國歡慶的除夕之夜,當我們品評著先賢蘇軾的守歲之情,享受著親情滿堂的天倫之樂,欣賞著豐富多彩的通明夜景,定有詩意油然而生。那么,就請寫吧,像古人那樣讓除夕充滿詩情畫意,讓年節更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