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盛勇
一
作為黨報,舍得拿出這么多的大版面,連載劉云洋洋五萬余言的散文創作筆談,對于安康文化來說,絕對是具有建設性、突破性、開創性的大事件。作為一個業余從事散文寫作、有著一些散文創作實踐的讀者,我由衷的敬意安報!衷心的感謝作者的艱辛勞作和無私奉獻!
廣義地說,中華文學的主體,是占去了多半壁江山的散文。散文在現實工作生活中的適用領域、應用群體,是最大眾、最普及的,所囊括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從主流媒體角度關注全市散文創作,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體察了“國之大者”。如此這般,安報推出本土著名作家劉云先生內涵豐富、實話實說的長篇文藝筆談《散文心語》系列連載,真乃善莫大焉!
二
且不說古人汗牛充棟的史傳題材的散文了。單就散文在古今日常應用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言,我們知道,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就是他寫給友人的回信。文字情真意切,慷慨激昂,蕩氣回腸!那種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立誓為完成別人無法替代的名山事業而被迫選擇靈魂受辱,身殘處穢的大悲壯,不知感動了多少仁人志士。誰敢說,那不是極品的散文!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是一份長的留言條。一個夙夜在公,鞠躬盡瘁,赤膽忠心的救國丞相形象,躍然紙上。李密的《陳情表》就是一份辭職報告。真誠的表白,感天動地,入情入理。誰說那不是一篇美文?魯迅的《友邦驚詫論》就是吵架文字,是激憤情緒的爆發語,披肝瀝膽,字字擲地有聲。巴金的《激流總序》是書序,洋溢著沖破封建勢力火樣的激情。這些不朽文字,無疑都是能夠照見作者鮮活個性形象的散文。
三
教師講創作,大多因為沒有足夠豐富的實踐經驗,往往是隔膜的。我年輕時候就讀過林非的《筆談散文》,似乎沒有什么作用,也沒有留下什么印象。劉云有著三十多年的創作實踐,又出版有三本散文集墊底,當過高中語文老師、文學編輯、報社總編。他談起來,舉凡讀書借鑒、生活體驗、修養積累、素材提煉、意韻醞釀,無不頭頭是道。就像大廚上案,例證、心得、感悟,撈的都是干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困惑的過程,見刀見血。素材剪裁拿捏,處理過程的手法,活靈活現。說的都是實打實的管用、受用的真話。都是他熱心在與讀者作潤物無聲交流的心語,是他散文創作秘笈無私的公開亮寶。是他苦口婆心地在試圖破解散文寫作者的諸多困惑、難題;是他旗幟鮮明地倡導散文實在化、平民化的、個性化的文風。是他點燃的反對拿腔拿調、賣弄風騷的炮仗;是他射向浮躁的、空洞的、大而化之的,不接地氣的利劍……諸多見解,切中時弊。是深刻的把準了安康散文作者創作脈象。通讀下來,實則是一部指導散文創作新手上路子、給愛好者上水平支招數、助力創作群體上檔次的錦囊妙計。是以他成功的創作實踐,無畏無私的干預引領一地文風的大膽作為,體現的是他公仆的大情懷,人格的大境界。
四
拿“知人論世”的標準來說,對于劉云先生迄今為止的創作活動、對他的作品,我是了解的。我認為,他的散文,就是他人品的一面鏡子。我深知劉云的為人。他一身正氣,熱情善良,他的人品里外透明,是一枚可愛赤誠的丹心漢。我們是同學,又是曾經的同事。近二十年來,他在行政領導崗位工作之余,寫了大量的鄉土情結的散文。他的散文,理性上看,主題是充滿正氣的,表達的是一個熱忱的、極負責任的公仆心靈深處的良知的思考,有他對世事客觀公允的評判,有他對工作問題殫精竭慮的探索。他著力于用文學的形式用情、用意,表現安康風物民情,描繪變革時期的“三農”世態。著力于推介美麗安康美麗的自然山水、詩情畫意、風土人情。可謂是緊扣了安康經濟社會發展題材的力作范本,藝術水平和知名度都達到了一定高度。他的散文,文字相當別致,充滿浪漫的激情,飽含現實的溫度,信息量大,風格質樸,是很接地氣的。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廣闊天地里的人們關于安康地域形象的文化認知。他的這個貢獻,不僅是安康文學史應該肯定的,也是研究安康發展史的眼光所必須捕捉的。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筆健意縱橫。”借用杜甫評價庾信詩風的這兩句詩來概括劉云先生散文創作實踐,庶幾相當。我想說的是,他年輕時候專注于寫詩,詩風是凌云筆健的。后來,他的這種氣質,深深的浸潤到了或者是彌漫在他的散文里面。
主題上黃鐘大呂的大尺度,基本不見一己私房里的小情懷。情節上是大氣象的大散文。我知道,他這部分作品潛在的用心,是用了他赤子的情懷,赤子的眼光,在真誠地擁抱著這片土地。是為他所分管的拓荒式的旅游工作、新聞工作、文化工作,作地域形象廣告和人才扶掖,為安康文化建設作著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而這份可愛可敬的動機,一發不可收,集結成了三本散文集。把安康山地的人物故事,寫得香噴噴、寫得風情萬種,寫得能艷羨死個人。文章在大媒體刊發,影響深遠。
他的散文,連續被中國年度散文精選本收錄,文學界已經給予權威結論。其中的代表作,獲得過“報人散文獎”“孫犁散文獎”。而散文集《草木光景》,更奠定了他在當代散文作家第一方陣里的地位。說白了,是他的散文寫成了氣候!已經自成一家了!他的散文,就是放在中國散文史上來看,亦是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筆法。有以寫人物為主的,集中塑造了人物,簡直就像小說。他散文的另一個特色,是主題的豐富性,或者思想的復調性。觀點往往是高屋建瓴的,信息量又很大,認識價值豐富,具有歷史感,充滿思辨色彩。作品結構上,是跳躍式的,是詩歌樣的跨度。語言上,是他一貫的詩歌風格的質樸、形象、生動,口語化,接地氣。讓人收獲喜悅、收獲快意。他追求語言藝術的創新,濃郁的鄉土氣息,給予人充沛的人文情懷的浸潤。讀著,好比是在茶敘上聽他熱情洋溢的方言述說,或者是聽他繪聲繪色的真誠的導游安康。他的作品,題材豐富,飛花濺玉,敘事手法汪洋恣肆,跳躍翻騰,縱橫捭闔。他是完全突破了傳統散文的架構,極盡揮灑、渲染、鋪陳成之能事的,造成了一種類似大賦的氣象。
五
文如其人,散文這種個性化很強的文字,根本就是千人千面、不能復制的。竊以為,清人金圣嘆所欣賞的才子書,大約就是他這樣的氣象。一個人,用他的文字,讓更廣闊空間里的人們認識了生養他的一方故土,愛上他這片故土,進而心向往之,舉足履之,帶來消費。也是給安康的父老鄉親辦了件了不起的實事。這份情,至深至誠。他的文學成就,堂而皇之地走進了當代文學的殿堂,可圈可點,可喜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