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緒偉
誰說如今年味淡了,你看今年的陜南,臘八粥都還沒吃,置辦年貨的氛圍就開始濃重。
臨近春節的腳步聲,不僅高速路上車多,而且鄉道路上、街巷上人也多了起來。雖然誰都知道,現在物質產品豐富,超市啥都能買得到,網購既便宜又便捷,集市更不用說,卻仍擋不住人們年的購買欲。年的傳統習慣,一切準備齊全,才是人們過年的心愿。
陜南漢陰,我家鄉的縣城,東西兩頭都有菜市場,平常稀稀拉拉十幾戶賣菜的攤販,上半天紅火,下半天冷場,可到了今年臘月,卻是人滿為患了。老城的百姓居住稠密,鄉下人也習慣了來這里交易買賣。南北兩山的人,瞅準了城里人喜愛山貨,現在交通方便運費不貴,便背著自己種的新鮮蔬菜、臘肉土雞、手工制品以及干貨,進城來賣個好價錢。慢慢地,購買的人越來越多,菜市場相連的北城街,人行道上就成了臨時擺攤點。
臘月,農村似乎包圍了城市。一些在老街開店營業的人,看得眼紅,也在門口道上支出了攤位。春節的集市,正是尋找年味的最佳場所。窗花對聯、福字燈籠、土雞肉蛋、香菇木耳、粉條鮮菜、五香豆干、花椒辣面、瓜子花生、核桃板栗、柿餅金橘、茶葉土酒、鍋碗瓢盆等等,一個個小攤擠滿了整條街,七腔八調的吆喝聲,吸引著過往人們。
北城街,雙向雙車道通行,兩邊早已停滿了小車,變成了雙向單車道。城管、交警派人管理了一陣子,攆到這跑到那,效果總是不佳。“臘月就這幾天,加強秩序維護,規范通行便可。”政府發了話,這北城街,就成了春節前最熱鬧的一條大街。
城里是這樣,鄉下集鎮也與往年大不同,平常的隔日場,臘月變成了百日場。我去了江邊漢陽鎮,一條直通街擠滿了人,繞街公路也被人群擠占著。我索性下車逛逛,瞅瞅這看看那,了解行情問問價,遇上熟人聊聊天。一條街逛出去,耗去半天光景,大冬天擠了一身汗,我定好蒸盆子,說年三十能準時送到家。
今年臘月,物豐人閑,美麗鄉村的澗池鎮,集市熱鬧紛繁。特色小吃最先映入眼簾,燴面片、酸辣小魚、麻食子、油炸餃子、蕨粉皮子、蚵螞咕嘟、粉蒸肉等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一路走過去,煎炸蒸煮燉,鏟子碰撞鐵鍋的聲音,悅耳動聽,那些串鼻的香味,誘惑著人們口腔味蕾的敏感。
蒲溪的炕炕饃,那名氣是傳到了北京的。早在2015年的“中國·漢陰特色農產品展銷推介會”在北京舉行,帶去的土特產一銷而空,最受歡迎就是炕炕饃。由于是傳統工藝,手工操作,油酥烤制,酥脆噴香,且貯藏三月不變質,很令人青睞。今年的臘月,天南海北的人趕來這里購買定做,雖然網上、超市上能選購,可還想來這里一飽眼福。順帶買些當地的五香豆腐干、豆腐筋子、豆腐布、豆腐乳等臘月的搶手貨。
鄉村的集市,在城市里不常見的物品多,這是久居城市而無法填滿的鄉土情結。臘月的年市,是一個地方民生經濟的縮影,其魅力在于它的集中、豐富,補充了店鋪不具備的功能,給了城鄉交流聚會的良機。以前只在城市里售賣的花卉盆栽,如今在鄉鎮的集市上,卻變成了搶購的年景裝飾物。
這樣的情景,仿佛把我帶回了童年的時代。那時代的商品經濟不發達,趕集逛街是人們生活中很高興也很重要的一件事,是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大人們背著、挑著一些東西,小孩們一路跟著、攆著,走不動了也暗自有勁頭。街上東西多,孩子們很稀奇,眼睛溜瞟的都是吃的、玩的和穿的。從東頭到西頭,場壩里、巷口里都逛到,日用雜貨啥都有,看得眼花繚亂。叫賣聲、吆喝聲、討價聲混雜在一起,宛若一首獨特的“鄉集交響樂”。
年的味道,誘引在外就讀的學子們,一個個從火車站、汽車站,滿載知識的造詣,感激著回歸家鄉。外出打工的男人女人們,乘火車的、坐大巴的,還有騎摩托的,背著、提著、扛著大包小包,心懷喜悅的收獲,虔誠地回歸故里。父母的牽掛,過年的期盼,團圓的心愿,全都在風塵仆仆的腳步聲中實現夙愿。
今年的臘月,中國的過年,濃濃情感與團圓的寄托,誰都經不住這年味的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