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典根
鎮坪各色美食琳瑯滿目,抽空到丈母娘老家走走。
鎮坪老街,一條僅兩百米左右的街道,一邊穿梭于道路兩邊的商店,看看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一邊聽當地文友暢談街巷變遷,聽聽老字號的起落興衰,心中有一番歷經歲月滄桑的感慨。
我很喜歡鎮坪老百姓置身山水的生活方式,四季穿梭于花開葉落之中,閑時上山采集野花野菜野果,忙時早出晚歸上街擺攤。我丈母娘就享受靠山吃山的晚年生活,常年進山挖草藥、采野菜、撿野果,她不僅能識別各種中草藥,還能道出諸多中藥材的功效,既可做偏方治病,也可售賣食用。
丈母娘每天上街擺攤,說方言土話吆喝著街坊鄰居,用山珍野味吸引人,春集有蕨菜根、金竹筍、魚腥草、香椿芽、薺菜尖、茼蒿苗、灰灰菜、蒲公英、野蒜苗閃亮登場;夏集有野蘑菇、槐樹花、槐樹籽、馬齒莧、車前草、仙鶴草姍姍捧場;秋集有黃花菜、野百合、野菊花、板栗、木耳、蘑菇、野獼猴桃新鮮出籠;冬集有紅蘿卜、黃鞭桿、綠芹菜、馬鈴薯接連而至,大家把神態各異的時令果蔬裝進菜籃子,帶回家體驗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意境。
每逢給丈母娘辭年,她熱情好客,知道我不喜歡吃豬蹄燉湯,就拿出藏貨,給我們做烏雞煲湯。丈母娘先殺一只烏雞,清洗干凈,控干水分,火苗去毛,焯水去腥,剁成雞塊;用干柴烈火把鐵鍋中的菜油燒至九成熱,放入雞塊、雞肝、雞腰子大火爆炒兩三分鐘,在炒干水分后加入大蔥、生姜、花椒、八角等輔料繼續翻炒,稍許倒入料酒和醬油炒干;然后把鐵鍋倒滿滾燙開水,大火煮個十分鐘后,文火繼續燜煮兩個小時,待雞肉能輕松用筷子穿透;再放入玉米棒、紅土豆、野香菇、蘿卜干、干竹筍等雜糧野菜,小火慢燉半個小時,加鹽調味,繼續煮約十五分鐘左右,直至配菜煮熟,湯汁變濃稍稠,就加入枸杞,撒上些蔥花,放入適量胡椒粉。這樣用柴火灶燉出來的養生佳肴,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每次燉一大鍋都不夠全家人喝。
丈母娘會烤各種野果酒、糧食酒,還能用石磨做橡子豆腐、斑鳩豆腐、和渣面面等各種美食。她最拿手絕活就是熏臘肉,不僅能吃一年到頭,還看得讓人口水溢流。每次熏烤臘肉,都優選新鮮五花肉,在鐵鍋中加入大量食鹽,用大火將食鹽炒熱,均勻地抹在五花肉的身上,讓五花肉全身上下都沾滿鹽;把五花肉腌制一個晚上,第二天用繩子穿起來放到陰涼通風之處,用風澆,用風晾,用風曬三天左右,再用新鮮的松柏樹枝燒出濃煙,把臘肉掛在上方用煙熏半個月左右,或掛在柴火灶上方常年煙熏。一家烘肉四鄰飄香,只要有親朋好友上門,丈母娘就炒、燉、蒸、拌等,做成五花八門的臘肉宴,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硬菜,誰見了都會舉手投誠,于是有了“喝口鎮坪臘肉湯,給個皇帝也不當”的說法。
丈母娘生活是那樣寧靜,自小散居在大巴山里,飲食清淡自然,食材來自山野,住安靜干凈的土坯房,每天飲著山泉水,每頓喝著自釀酒,沒事哼著五句歌,過著神仙般的小日子。曾經是山里人度災充饑名不見經傳的山野菜,如今卻成為丈母娘餐桌上的綠色佳肴。每天像長壽老人們那樣生活規律有序,勞逸結合,心情舒暢,體魄康健,越發受到晚輩的喜愛。
時至今日,鎮坪很多老房子,仍延續著舊有的兩層土木結構,二樓用來日常起居,一樓則用來做點買賣。外部看起來古樸典雅、簡潔明快,屋里的居民多為原始住民,他們生于斯、長于斯,像丈母娘那樣延續了這里固有的經商習俗、生活習慣,是老街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