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錄志
今年的第一場春雨與春節結伴到來,這對紫陽人來說真是雙喜臨門。“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節過后,紫陽就進入茶葉生產旺季,這場春雨讓春茶豐收有望。紫陽茶不僅是農村的支柱產業,它還撐起了紫陽人的精神生活。古往今來,各行各業中,有的人以茶會友、用茶傳情;有的人品茶吟詩、借茶澆愁;有的人把茶言歡、擺茶釋怨。總之,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方法把紫陽茶帶進詩畫的意境中。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他寫了多篇關于蜀茶的詩,其中《肖員外寄新蜀茶》:“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滿甌似乳堪持玩,況是春深酒渴人”。這首詩把他收到新春茶的驚喜和品茶的過程都交代得很清楚。白居易筆下的蜀茶,就是紫陽茶,因為在他的時代,紫陽這個地方產的茶已是貢品。有確切的資料證明,比白居易還早200 年的唐代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恭都曾派人到紫陽這個地方來買茶。以白居易的地位和聲望,對貢品以外的茶葉可能不屑一顧。之所以把紫陽這里產的茶稱為蜀茶,是因為當時的行政區劃所致,那時候連陜西這個名字都沒有,也沒有紫陽這個名字,現今的紫陽為山南東道金州漢陰郡漢陰縣轄區,與四川接壤。四川簡稱蜀,人們經常籠統地把紫陽之地視為蜀地,紫陽的茶自然就成了蜀茶。
1512年,紫陽才正式成為一個縣,隸屬陜西布政使司金州(今安康市),紫陽茶也才有了一個正式的名分。第一個在詩中確切地稱紫陽茶的人叫葉世倬,他于清代嘉慶十二年(1807年)開始擔任興安知府近十年,有一年春天,他到紫陽來檢查工作,乘船溯漢江而上,沿岸萬紫千紅,景色美不勝收,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春日興安舟中雜詠》這首詩:“桃花未盡菜開花,夾岸黃金照落霞。自昔關南春獨早,清明已煮紫陽茶”。葉世倬是舉人出身,即興寫點詩自然不在話下,他確實也寫得很好。但令他沒想到的是,180年后,“春獨早”成為紫陽茶的一款注冊商標,他這樣信口一吟,竟為紫陽茶創作出一則曠世廣告。
葉世倬之后,道光年間的紫陽知縣陳僅作《紫陽書事三十二韻》,詩中寫道:“崖邊摘茗分寒暖,林際聽鶯識雨旸。西澗柳欹東澗溟,南坡花發北坡香”。當時少有標準茶園,大多數茶樹與其他草木夾雜生長在溪澗邊的山崖上,這首詩描繪出春風和煦的時節,伴著鶯歌燕舞,在陣陣花香中的采茶情景,人在草木中,就是一個“茶”字,如詩如畫的勞動場面,非常吸引人。
咸豐年間的紫陽縣令江開作有《紫陽竹枝詞》,其中一首:“雨前一樣是新茶,坡有陰陽性各差。齊焙白毫先入貢,香風吹出野人家”。紫陽的春茶按時序分為春前(春分前)、明前(清明前)和雨前(谷雨前),雨前稍晚,容易被誤解為不是新茶。江開作詩為其正名,說明雨前茶一樣是新茶,只是生長在陰坡比生長在陽坡的茶稍微晚一點,但仍然還是要作貢茶的。即便是雨前茶,茶農們仍只能享受隨風飄來出的香氣,字里行間似乎流露出了作者對貢茶制度的不滿情緒。
江開,號龍門,安徽廬江人,于道光十五年中舉,同榜有個叫何紹基的,是湖南道縣人,官至翰林院編修、四川學政,其書法和詩詞都很有造詣,被后世尊為名家。江開在紫陽任上曾寄紫陽新茶給何紹基。江開離開紫陽后,何紹基非常想念江開給他的紫陽茶,就請一位姓龐的畫家畫了一幅《紫陽茶餞圖》,并在畫上題七字句長詩一首,第一句“龍門已去紫陽久”,最后一句是“但解飲茶不知酒”。全詩的大致意思是:為了消除對公務冗繁的厭倦和無奈心情,經常借酒澆愁,自從飲了紫陽茶后,對酒就再不感興趣了。可見這位何大人對紫陽茶是多么心儀啊!
到了當代,紫陽茶更是大量地出現在詩人和文學家的筆下。徐山林老先生就寫了幾首與紫陽茶有關的詩,其中一首這樣寫道:“巴山五月亂飛花,流光溢彩醉萬家。一夜春潮翻碧浪,千園萬壟爆新芽。茶姑清歌羞漢水,商賈飛舟亂如麻。遠方來客不思酒,清明爭飲紫陽茶”。這首詩中有采茶姑娘、茶商和遠方的客人,大家沐浴在春風中共享著紫陽茶帶來快樂。是詩,又是畫。徐老先生是安康人,有家鄉情懷。
進入21世紀,以茶為題的紫陽作家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他們用各種不同的文學體裁把紫陽茶表現出來,如詩如畫,使紫陽茶的美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