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飛翔
最近在“喜馬拉雅”上聽了路遙的絕筆之作《早晨從中午開始》,心情十分沉重且異常復雜。
路遙是新時期陜西文壇乃至中國文壇上一位精神突出、影響廣泛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作為暢銷書和長銷書至今仍占據著各大書店的顯要位置。他通過對那些出身最底層的小人物力圖改變自身命運的變遷和突圍的描寫,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他給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
路遙的一生,是扎根中國大地,與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共前行的一生。他出生在陜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在青年時代從事過許多不同的工作,在農村小學教過書,回故鄉務過農,在延川縣文藝宣傳隊里當過創作員。從青年時代起,路遙的胸中就燃燒著文學夢想,早在1970年他就在延川縣的刊物《延川文化》上發表過詩歌。1973年, 路遙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進修,這成為路遙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就讀延安大學期間,路遙廣泛而系統地閱讀了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并在文學創作上嶄露頭角。1973年7月,《延河》發表了他的短篇小說《優勝紅旗》,這是路遙公開發表的第一篇小說。隨后, 路遙參加了《延河》編輯部召集的創作座談會,接觸到了柳青、杜鵬程、王汶石等一批優秀的人民作家。從延安大學畢業后, 路遙進入陜西省作家協會《延河》雜志工作。1980年,路遙創作發表了小說《驚心動魄的一幕》,這篇小說后來獲得了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路遙發表中篇小說《人生》。這篇描寫農村知青人生命運的小說,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緊貼時代脈搏、情感力量強勁,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獲得了當代青年和廣大讀者的強烈共鳴。幾年之中,路遙先后創作出了《在困難的日子里》《黃葉在秋風中飄落》《你怎么也想不到》等一系列優秀的小說作品,迎來了創作生涯中的一次高峰期,并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然而,這一系列的成績并沒有讓路遙滿足。在后來的回憶中,路遙說,“如果為微小的收獲而沾沾自喜,本身就是一種無價值的表現。”路遙的目標,是創作出“一部真正的長篇作品,甚至是長卷作品”,他渴望去挑戰這份“本屬巨人完成的工作”。1984年,路遙開始籌備這項“巨人的工作”;到1988年,百萬字的長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終于完成。這部小說在時間上跨越了我國從改革開放前到80年代中期這段急劇變化、波瀾壯闊的改革歲月,用文學的筆觸形象地描繪和呈現了近百位人物,史詩般地反映了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國城鄉社會生活的巨大歷史性變遷,表現了一代青年人的內心世界與理想追求。1988年,《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多年來持續不斷的辛勞寫作,為中國文學留下了一部部經典之作,也嚴重透支了路遙的心力和體力。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在路遙的追悼會上,作家陳忠實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顆璀璨的星從中國文學的天宇隕落了,一顆智慧的頭顱終止了異常活躍異常深刻也異常痛苦的思維。”
我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當初閱讀路遙作品《人生》時所帶來的那種巨大的精神震撼。陜西作家像柳青、路遙、陳忠實、鄒志安、京夫等人,都有一種文學圣徒的“殉道”精神,他們視文學為神圣之事業,甘愿為文學“雖九死而不悔”。身處劣境卻不斷挑戰苦難自強奮斗,這就是路遙精神的核心價值。不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怎么評價和定位路遙,我始終認為路遙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家,——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路遙去世后,人們寫了大量的文章來緬懷并紀念他,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路遙熱”。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作家能像路遙那樣,具有持久且永恒的魅力。路遙的死襯托出了一些作家的“小”和卑劣。只要這個社會還存在著各種制度上的缺陷,存在著種種不公,存在著城鄉對立,存在著小人物的奮斗和迷茫,路遙精神就永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