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曦
4月8日,仲春時節,鳳凰山中,明月寺旁,百年銀杏樹下,黃墻灰瓦相互映襯,一座名為南山云見的老院子里,一場名為“春山新雨”的六人書法小品展如期展出。
這是一次書法展,也是一次春日雅集。一時佳客云來,會于恒口示范區鳳凰山麓。山巒環抱,綠樹新芽;憑軒放眼,云生風從;臨流洗耳,天籟奏合。文人墨客游目騁懷之余,揮翰臨池、筆飽墨酣,研習道藝、暢敘幽情,實為春山勝事。
“春山新雨”化用王維詩句,取此名符合時節,也與南山云見的王維詩意相輔相成,更是與本次展出的作者及作品均有某種契合。本次參加展出的6位書法家為杜勤印、劉自文、毛文凱、程樓賢、吳純寶、成歡,6人分別為上世紀“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四個年代生人,有4人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另2人雖非中書協會員,但在省內外成績顯著。6人作品的藝術水準、技藝均有出處,積淀深厚,可追可考,有傳統又不束縛于傳統,汲古開新求變,意為“新雨”。傳承是中華文化延續的基本規則,作為藝術者,傳承尤為重要,只有如此方能走得更久更遠。“春山不老,新雨傳承”,本次展覽意就在此。
觀摩了參展作品后,藝術家們圍繞著“書法、文化與鄉村旅游”主題進行了認真研討。6位參展書法家先交流了創作心得,他們一致認為小品雖小,但卻是對創作功力的大考驗,他們都以極其慎重負責的態度,進行了長時間的準備,有些內容創作10余次才選出一張作品參展。通過參加本次展覽,交流經驗、取長補短,是一次難得的學習過程。
市美協副主席申小榮認為展覽作品很有美的沖擊力,真誠合作、坦誠交流的學術氛圍也應發揚光大,藝術家在這樣美好的時代,應該堅持奉獻,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美的力量。著名畫家陳榮臨說:“第一次看小品展,啟發很大。6位書法家都有自己的面貌,而且老中青結合,跨越4個年代組成了一個階梯隊伍,讓我們看到了安康書法的傳承發展,這樣一支優秀的隊伍會帶動更多的書法愛好者,推動安康書法向前發展。”
“書法與現代生活”的話題也引起了大家的熱議。書法家劉自文說:“以前書法和鄉村生活結合得比較緊密,農家都會貼對聯、掛中堂,現在都是貼印刷品。在工業化時代,書法怎樣影響大眾?這就要求書法與民間結合、與外界相通。這次展覽就是書法生活化的一個嘗試,每天來南山云見的外來游客很多,多多少少都能受到書法美的感染,通過鄉村旅游的橋梁,使書法對鄉村文化建設起到點滴作用。”書法家程樓賢、吳純寶認為:“書法要走入現代生活,應該具備現代審美意識。傳統流行的四條屏、八尺等大幅作品,已經不適合在現代家居空間懸掛,而小品的點綴能使墻面有更多留白,給觀賞者更多的想象空間,提高了整體上的審美格調。”
“安康很多書法家都有鄉村生活經歷,都有深厚的鄉村情結,書法藝術也從田園自然中吸取了很多營養。書法來自鄉村,書法也需要回歸鄉村。南山云見之所以深受游客青睞,不僅有美景美食,還在于它把書畫文化很好地體現在了這個小院落的布局中,南山云見的發展壯大說明了游客對這里文化氛圍的認可,也證明書法回歸鄉村是可行的。”安康日報社副總編璩勇說,“書法還要回饋鄉村,鄉村振興最終要體現在文化上,文化也是鄉村的神采所在。藝術家應該主動參與到鄉村文化建設中,叫響我們的品牌,促推新民風提質升級。”
市政協副主席、本次展覽學術主持吳大康總結說:“參展的6位書法家是安康書法界的代表,他們的作品經過千錘百煉,本次參展作品都是用心之作。南山云見作為鄉村旅游的目的地,搭建了一個書法與旅游相結合的平臺,兩者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共贏。與全國知名旅游勝地相比較,安康自然風光不具備獨特優勢,鄉村文化的介入是發展旅游的有益嘗試,書法作品經過包裝打造也可以成為特色旅游產品。希望南山云見繼續豐富旅游元素,注重宣傳策略,成為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范本。”
相攜下山時,已是暮色溫柔,回望處草木依依。文友王曉群隨口漫吟——南山云見惹多情,雨洗青巒煮翠茗。文友相逢今又醉,橫枝只有暮鴉鳴。眾人相和,詠而歸。
杜勤印 作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成 歡 作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學院教師)
程樓賢 作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吳純寶 作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市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
劉自文 作
(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民盟陜西書畫院理事)
毛文凱 作
(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紫陽書法家協會主席)